黑麂简介图片

黑麂:别名麂子_青麂_乌金麂_蓬头麂_红头麂,为偶蹄目、鹿科、麂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特有物种,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局限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野生于海拔1000m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易危物种。我国目前已在安徽、浙江建立了清凉峰、古牛降、九龙山、凤阳山等自然保护区。
我国特有鹿类品种,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比其他麂类栖息海拔高略高。外形与云南西部和缅甸分布同属的贡山麂十分相似。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动作敏捷迅速,还具有惊人的游泳本领。
科目分类:鹿科生存环境:丛林
颜色分类:黄色_棕色
性情分类:胆小
最大体型:110cm
毛型长度:中等
寿命年限:11年
适宜温度:22℃±8℃
食物饲料:植物 黑麂形态特征 >
体长100-110cm,后足长23-29cm,颅全长13-15cm。肩高60cm左右,体重21-26千克。自吻端直至眶前区的面长为6-7cm,通常短于颅全长的1/2。头骨短小,吻部较窄,鼻骨长直,且其最宽处在前部。泪骨形态与林麝相反,呈长方形,即多数为长大于宽,仅极少数是长宽相近。黑麂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
黑麂生活习性 >大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响动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20cm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有固定的路线。早春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偶尔也到高山草甸。冬季则向下迁移,大多在阳坡活动。
黑麂饲养方法 >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种类多达近百种,包括伞菌、三尖杉、矩圆叶鼠刺、杜鹃、南五味子、爬岩红等。曾在它的胃内发现过一些碎肉块,表明它能偶尔也吃动物性食物,这在鹿类动物中还是绝无仅有的。寿命10-11年。
黑麂雌雄分辨 >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cm的棕色冠毛。幼仔体具浅黄色圆形斑点,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黑麂繁殖方式 >全年都可繁殖。雌麂8个月龄性成熟,妊娠期6-7个月。每胎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圈养条件下育龄母麂平均每12个月产一胎,孕期240天左右,哺乳期2-3个月,少数母麂可产后发情,但极少有两年三次产仔现象。圈养条件下黑麂多在9-11月交配,4-7月产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