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简介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又叫做寒食节,但是有人知道寒食节的来历吗?其实寒食节和一个叫做介子推的历史人物有关,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存在的。想要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介子推编辑
春秋时期晋国名臣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
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的故事梗概
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其臣子介之推始终追随他,重耳在外逃亡19年,介之推不离不弃,曾经割股奉君供重耳充饥。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重赏群臣,但是介之推隐居深山拒不受赏。晋文公为逼出介之推,火烧深山,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最后抱着老母死在柳树下。
介之推的简介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介之推作为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是一个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传说,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人物评价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 上一篇:西宁到青海湖怎么走
- 下一篇:走一万步等于多少公里 走一万步相当于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