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的什么江 屈原投的江叫什么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战国末年,楚国诗人屈原因为反对楚怀王和楚襄王的对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如《离骚》、《天问》等),将楚辞这一体裁发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被秦国攻占,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作《怀沙》而自投汨罗江。
屈原投江传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陈。屈原惊悉后,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经汉水北岸,永远告别了故乡秭归和首都郢,然后南行至今长沙。但心中总在眷恋着祖国,于是又折回洞庭。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感到了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怀沙自沉。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1.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今天纪念屈原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仰望着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培育全民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心,脚踏实地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针对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秉持“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和勇于创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更值得我们宣扬和继承。
汨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各自的船只往屈原投江处,想抢救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由此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