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致"作用,名词解释定义是?
“三致”作用指的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以下为详细解释: 致癌作用:指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生物因子等导致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被称为致癌物,例如多环芳烃类(如苯并[a]芘)、某些重金属(如镍、铬)、部分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乙肝病毒 )等。
长期接触这些致癌物,会使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和调控机制,引发癌症。
致畸作用:指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药物、化学物质、辐射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引起胎儿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现象。
这些有害因素被称为致畸物。
例如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失明等多种畸形;孕期服用沙利度胺,可致使胎儿肢体短小或缺如等严重畸形。
致畸作用通常发生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胎儿的健康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致突变作用:指各种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射线、高温等)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然的、可遗传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发生在基因水平(基因突变),也可以发生在染色体水平(染色体畸变)。
具有致突变作用的物质叫致突变物。
例如,紫外线照射可引起DNA分子结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一些化学诱变剂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等也能诱发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致突变作用可能会引发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
“三致”作用揭示了环境中某些有害因素对生物体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毒理学、环境保护、食品卫生、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都备受关注,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因素、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
- 下一篇:什么是ALA合酶,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