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汤沈之争,名词解释定义是?
汤沈之争是明代戏曲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主要围绕汤显祖和沈璟在戏曲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展开,以下为详细解释: 代表人物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他是中国明代杰出的戏曲家,作品强调“情”的力量,以《牡丹亭》等“临川四梦”著称。
其创作注重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不受传统格律的过多束缚。
沈璟: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江苏吴江人。
沈璟精研音律,重视戏曲的格律规范,编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当时戏曲创作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格律依据。
他的作品多遵循严格的声律规则,以利于舞台演唱。
争论焦点 音律与文辞的侧重:沈璟强调音律的重要性,认为戏曲首先要便于演唱,主张文辞服从音律,“合律依腔”是其核心观点。
他认为只有严格遵循音律规范,戏曲才能在舞台上完美呈现。
汤显祖则更看重文辞和情感表达,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认为戏曲应注重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意境,不能因过分追求音律而损害文辞的美感和情感的真挚。
对传统格律的态度:沈璟尊崇传统的戏曲格律,认为这是戏曲艺术的基础和规范,剧作家应严格遵守,以此来保证戏曲的质量和舞台演出效果。
汤显祖虽然并非完全无视格律,但相对更强调创作的自由和创新,不愿被传统格律所拘泥,认为过于刻板地遵循格律可能会限制创作者的才情发挥。
汤沈之争反映了明代戏曲创作中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的碰撞,二者的争论对于推动明代戏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戏曲创作者和理论家深入思考戏曲艺术的本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丰富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宝库 。
- 上一篇:后羿射日(打一成语)
- 下一篇:惊险小说(打一常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