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名词解释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较为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内在的心理倾向 。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形成基础:它是在个体长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例如,一个人从小生活在环保意识浓厚的家庭环境中,多次参与环保活动,就可能形成积极支持环保的社会态度。
构成要素: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如对某个政策的了解程度;情感成分体现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好、厌恶等情绪体验,像对某种文化的喜爱之情;行为倾向则反映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方式,比如打算为支持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
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但在特定条件下,如重大事件的影响、新知识的获取等,也可能发生转变。
同时,社会态度具有内隐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个体的言语、表情、行为等外在表现推断出来。
影响作用:社会态度对个体的认知、判断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态度能引导个体关注相关事物的积极方面,促使其采取正面行动;消极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忽视某些事物的优点,甚至产生抵触行为。
此外,社会态度在群体层面也有重要意义,相似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 上一篇:什么是组织设计,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点心(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