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模式与价值澄清模式的区别在于
体谅模式与价值澄清模式都是德育模式中的重要理论,二者存在多方面区别: 理论基础 体谅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较为多元。
一方面源于彼得·麦克费尔等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和社会反应的实证研究,他们通过对大量青少年的访谈,发现关心和体谅他人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情感动力理论,强调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驱动作用,认为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
价值澄清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且价值观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同时,借鉴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自主地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目标侧重 体谅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感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营造充满关心和体谅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道德敏感性,增强对他人需求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体验情感,培养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价值澄清模式: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方法,形成清晰、明确且稳定的个人价值观,并能够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
它更关注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观时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提高价值决策能力。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对“诚实”这一价值观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践行诚实,从而澄清自己对诚实的理解和态度。
内容选取 体谅模式:内容围绕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和关系处理展开,通常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人际互动情境作为教育素材,如朋友间的矛盾、家庭中的冲突等。
这些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他人的情绪,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
教材中会呈现各种生活场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人物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如何做出恰当的回应。
价值澄清模式:内容涵盖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问题。
选取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审视和比较。
例如,会引入关于环境保护、网络道德等热点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澄清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
教学方法 体谅模式: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多种富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处境,促进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小组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加深对关心和体谅他人的理解;模拟情境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关心他人的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医院探望生病同学”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病人的心情和需求,学习如何给予关心和安慰。
价值澄清模式:运用提问策略、价值辨析、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提问策略通过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辨析活动鼓励学生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小组合作学习则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拓宽思维视野。
例如,教师提出“如果你有一笔钱,你会如何分配?”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偏好,并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价值观的理解。
- 上一篇:什么是运动终板,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领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