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心定罪,名词解释定义是?
原心定罪,又称“春秋决狱”“论心定罪” ,是中国古代一种断案原则,源自西汉时期董仲舒倡导的司法理念,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原心定罪”中的 “原”指推究、探究,“心”指犯罪者的动机、意图,该原则强调在审理案件时,重点考察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心理状态,依据儒家经典《春秋》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和原则来判断是非曲直、确定是否有罪以及量刑轻重。
具体操作:如果犯罪者的动机符合儒家倡导的道德观念,即使其行为造成了一定危害后果,也可能从轻论处或免予处罚;反之,如果动机邪恶,即便行为后果不太严重,也可能被判定有罪且给予较重处罚。
例如,某人因饥寒交迫而盗窃食物,若其动机是为了生存而非恶意侵占,按照“原心定罪”原则,可能会从轻处理;而若有人出于嫉妒、报复等不良动机伤害他人,即便伤害程度较轻,也可能受到严厉惩处。
历史影响:“原心定罪”在汉代及后世司法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方面,它将儒家思想引入法律领域,促进了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条文的僵化性,使司法判决更具灵活性和人性化;消极方面,由于对犯罪者动机的判断缺乏明确客观标准,主要依赖司法官员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个人主观判断,容易导致司法随意性,甚至出现司法不公现象 。
- 上一篇:什么是异形胞,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N样作用,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