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红,名词解释定义是?
批红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政务的一种方式,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 ,具体如下: 含义:指明朝内阁大臣先将对奏章的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贴在奏章上面进呈皇帝,称为“票拟”;皇帝用红字对内阁的票拟意见进行批示,这一过程就叫做“批红” 。
由于皇帝审批奏章要用朱笔,所以称作“批红”,又称“批朱”。
实际执行情况:在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昏庸懒惰,或因年幼无法亲政,“批红”权力常被司礼监太监代为行使。
司礼监太监作为皇帝的近侍,负责传达皇帝旨意、掌管宫廷文书等事务。
他们代替皇帝进行“批红”,实际上就掌握了一定的决策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例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都曾利用“批红”权力干预朝政,扰乱朝纲 。
清朝初期仍有“批红”制度,不过随着皇权进一步强化,皇帝大多亲自处理政务,“批红”更多由皇帝本人完成,减少了宦官借此弄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