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刻本,名词解释定义是?
刻本,又称刊本、椠本、镌本,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法印装的书籍 。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主要靠人工抄写流传,效率低且易出错。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人们将文字反刻在木板等材料上,然后在版面上刷墨,铺上纸张施压,使文字清晰地印在纸上,由此形成的书本就是刻本。
刻本依据不同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
按时代可分为唐刻本、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按刻书主体可分为官刻本(如政府机构主持刻印的版本,像宋代的国子监刻本)、家刻本(私人家庭出资刻印的版本,往往校勘精细,注重版本质量)、坊刻本(书坊刻印的版本,以盈利为目的,流通较广) 。
刻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同时期的刻本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印刷技术等方面的状况,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也是古籍收藏和学术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
- 上一篇:官样文章什么意思?官样文章怎么读?
- 下一篇:空洞无物什么意思?空洞无物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