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LAPB、LAPD、LAPF的异同
LAPB(Link Access Procedure - Balanced)、LAPD(Link Access Procedure on the D - channel) 、LAPF(Link Access Procedure for Frame - mode bearer services)均为数据链路层协议,它们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 所属层次与基本功能:三者都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基本功能都是负责在数据链路层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包括帧的封装、解封装,差错检测与纠正(部分程度上)以及流量控制等,确保数据在相邻节点间准确、有序地传输。
例如,在数据发送端将网络层传来的数据封装成特定格式的帧,添加帧头、帧尾等控制信息;在接收端对收到的帧进行解封装,提取有效数据并检查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
面向连接特性(部分):LAPB和LAPF都支持面向连接的服务,通过建立逻辑连接,保障数据按顺序、无差错地传输。
在通信前先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拆除连接,这种方式适合对数据传输准确性和顺序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等。
不同点 应用场景与网络类型 LAPB:主要用于X.25分组交换网络中,作为网络节点之间数据链路层的通信协议,为X.25网络提供可靠的数据链路连接,保证分组在网络中的正确传输。
LAPD:专门用于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D信道,主要负责在ISDN网络中传输控制信令,协调多个设备共享D信道资源,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建立、维护和拆除等控制功能。
LAPF:适用于帧模式承载业务网络,如帧中继网络。
它为帧中继网络中的用户设备(如路由器)与网络节点之间提供数据链路层的连接,支持多种上层协议数据的传输,重点在于高效地传输数据帧,以满足帧中继网络快速、灵活的数据传输需求。
帧结构差异 LAPB:帧结构包含标志字段(F)、地址字段(A)、控制字段(C)、信息字段(I)和帧校验序列(FCS)。
标志字段用于标识帧的开始和结束;地址字段用于指定接收和发送站的地址;控制字段用于实现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功能;信息字段承载上层数据;帧校验序列用于差错检测。
LAPD:帧结构与LAPB类似,但在地址字段等方面有其特殊设计。
LAPD的地址字段包含服务接入点标识符(SAPI)和终端端点标识符(TEI),用于在ISDN网络中准确标识不同的服务和终端设备,以实现信令的准确传输和设备的有效管理。
LAPF:帧结构相对简洁,包括帧头、信息字段和帧尾。
帧头包含地址字段等控制信息,地址字段用于标识虚电路连接;信息字段用于承载用户数据;帧尾包含帧校验序列用于差错检测。
与LAPB和LAPD相比,LAPF的帧结构更注重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控制字段,以适应帧中继网络快速转发的特点。
功能侧重点 LAPB:强调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具备较为完善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通过滑动窗口机制实现流量控制,确保发送方不会发送过多数据导致接收方缓冲区溢出;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RC)等方法进行差错检测和重传机制进行差错纠正,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输。
LAPD:侧重于信令传输和设备控制。
除了基本的数据链路层功能外,主要负责在ISDN网络中传递各种控制信令,如呼叫建立、拆除、状态查询等信令消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调和网络资源的有效分配。
LAPF:注重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在帧中继网络中,LAPF简化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功能,默认网络本身具有较低的误码率和较好的传输性能。
它主要致力于快速地封装和解封装数据帧,实现数据在虚电路上的高速传输,以满足实时性业务(如语音、视频等)对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