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唯物主义,名词解释定义是?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阐释: 核心观点: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宇宙万物皆由物质构成。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例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树木等,它们先于人类意识存在,人类通过感官感知这些物质,并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和观念 。
历史发展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
它试图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这种观点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体现了古人对世界本质的朴素探索。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
它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种观点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局限。
机械性表现为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形而上学性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不彻底性在于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历史唯物主义则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从而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唯物主义相对的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
例如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二者在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上存在根本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