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讽谏”说,名词解释定义是?
“讽谏”说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创作目的和功能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主要内容如下: 含义: “讽谏”指的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对君主、尊长的不当行为或决策进行劝谏 ,使其改正错误。
在文学领域,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强调诗歌应具备这种讽喻劝谏的功能。
起源与发展:这一学说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就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统治者的劝诫,为“讽谏”说奠定了基础。
汉代时,此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指出了文学作品通过历史典故委婉讽刺现实、劝谏时政的作用。
意义: “讽谏”说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社会责任感的重视,认为文学不应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应承担起干预社会、纠正时弊的使命。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许多诗人在作品中关注民生疾苦、批判社会不良现象,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 上一篇:什么是胃之关,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大吃一惊什么意思?大吃一惊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