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曼调停】
陶德曼调停是抗日战争初期,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受日本委托,在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之间进行的一次和平斡旋活动。
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迅速灭亡中国。
然而,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陷入战争泥潭,同时国际形势也对日本不利。
而中国方面,虽然坚决抗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
在此背景下,德国出于维护其在华利益以及避免日本深陷侵华战争而影响其在欧洲战略布局的考虑,出面进行调停。
德国与中日双方都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希望促成双方和谈,实现远东局势的稳定。
经过 提出调停:1937年10月底,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奉德国外交部训令,向日本外相广田弘毅表示德国愿意斡旋中日冲突。
日本方面表示欢迎,并提出了一系列议和条件,包括内蒙古自治、华北非武装区扩大、中国停止反日政策等。
11月5日,陶德曼会见蒋介石,转达了日本的议和条件。
初步接触:蒋介石表示可以将日本的条件作为谈判基础,但强调华北的主权与行政必须保持完整。
此后,双方围绕这些条件进行了一些非正式的接触和讨论。
日本条件升级: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日本在占领南京后,态度变得更为强硬。
1938年1月1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了《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针》,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如中国承认伪满洲国、中日缔结防共协定、中国接受日本在华北和内蒙的经济开发要求等,并限定国民政府在1月15日前答复。
调停失败:这些条件远远超出了国民政府能够接受的底线。
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宣称“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关闭了和谈大门。
陶德曼调停至此彻底失败。
影响 对中国:陶德曼调停期间,国民政府内部曾出现过和战不定的局面,但最终拒绝了日本的苛刻条件,表明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民心和军心,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同时,这次调停也让中国看清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打破了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幻想,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走全面抗战的道路。
对日本:调停失败后,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进攻力度,妄图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中国屈服。
但这进一步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沼,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速了其战略资源的枯竭,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对国际关系:德国的调停努力失败,使其在中日之间的外交影响力下降。
同时,这一事件也让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本质和扩张野心,促使国际舆论更加倾向于支持中国抗战,为中国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 上一篇:“玄府”是指
- 下一篇:()杜加征(Dugas征)阳性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