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动性和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定义是?
流动性 流动性是一个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广泛使用的术语,有多种含义: 资产层面: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
例如现金,它可以随时随地用于交易,不存在变现障碍,所以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相比之下,房产的流动性相对较弱,因为出售房产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并且要找到合适的买家、完成一系列手续等,难以迅速按照预期价格转化为现金。
市场层面:体现为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的难易程度以及交易成本的高低。
在一个流动性良好的市场中,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交易频繁,买卖价差较小,投资者能够轻松地买入或卖出资产,交易成本也较低。
比如股票市场,如果每天成交量大,各类股票都能较容易地找到交易对手,那么这个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就较好;反之,如果市场交易清淡,买卖双方匹配困难,交易成本上升,市场流动性就较差。
宏观经济层面:主要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以及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充足,货币能够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快速流动,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时,我们说宏观经济的流动性较好。
例如政府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发行量等手段,使得企业和居民更容易获得资金,资金在经济系统中流转顺畅,带动消费和投资,这就是宏观经济流动性增强的表现。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现象: 定义: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此时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这种经济状态就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
表现: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
通俗来讲,就是无论央行投放多少货币,人们都不愿意去消费或者投资,而是把钱紧紧握在手里。
例如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极度悲观,即便银行存款利率已经非常低,他们依然选择把钱存入银行,而不是用于购买商品或投资;企业也因市场需求低迷、投资前景不明朗,即便能轻易获得低成本贷款,也不愿意扩大生产或进行新的投资项目。
此时,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政府可能需要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