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培根研究科学的方法时排除归纳法。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哲学家、科学家,他在研究科学时提出并倡导排除归纳法,这一方法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排除归纳法提出的背景 在培根所处的时代,经院哲学占据主导地位,其研究方法多依赖于传统权威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逻辑,注重对既有理论的阐释和论证,脱离实际经验,无法有效推动科学知识的增长。
培根认为这种方法不能真正揭示自然的奥秘,于是提出排除归纳法,试图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工具,以获取关于自然现象的可靠知识。
排除归纳法的具体内容 收集材料:这是排除归纳法的基础步骤。
培根强调要广泛、全面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经验事实和材料。
这些材料来源应尽可能丰富多样,涵盖不同的条件、环境和情况,以确保后续归纳的准确性和普遍性。
例如,在研究热现象时,需要收集各种产生热的实例,如火焰、摩擦、阳光照射等,以及不产生热的相关事例。
整理材料:收集到大量材料后,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培根提出了“三表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具有表:将具有所要研究的某种性质的所有正面实例列举出来。
比如研究热,就要把所有能产生热的现象,如燃烧的煤炭、滚烫的热水、摩擦生热的物体等都列入具有表。
缺乏表:列出与具有表中的实例相似,但却不具备该性质的反面实例。
例如,对于热的研究,像常温下的石头、静止未摩擦的物体等不产生热的情况都属于缺乏表内容。
程度表:按照研究对象性质出现的不同程度,将相关实例进行排列。
以热为例,不同温度的物体所产生热的程度不同,从微弱的温热到强烈的炽热,将这些不同程度热的实例依序排列成程度表。
排除过程:运用“三表法”对材料进行整理后,开始通过排除的方式逐步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排除那些在具有表中出现但在缺乏表中也存在的性质,以及那些与研究性质的变化没有关联的性质。
例如,在研究热时,颜色这一性质在热的物体和不热的物体中都可能存在,所以颜色就可以作为非本质属性被排除掉。
通过这样不断地排除非本质因素,逐渐缩小范围,最终确定与研究性质必然相关的本质属性。
得出结论:经过一系列排除后,剩下的无法排除的性质就是所研究现象的形式(本质)。
培根认为,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就可以根据它来解释和预测相关的自然现象,从而实现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
排除归纳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排除归纳法为近代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打破了经院哲学思辨式的研究传统,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观察、分析和比较来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许多科学家在实际研究中受到培根方法的启发,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局限性:排除归纳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
收集材料时,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很难做到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所有相关实例。
而且在排除过程中,判断哪些性质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往往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此外,该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现象,可能无法简单有效地揭示其内在规律。
- 上一篇:什么是文化资本,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IxD是什么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