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祥政变
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是晚清时期一次极为重要的宫廷政治斗争事件,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
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事件背景 咸丰帝驾崩: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病重,临终前立年仅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肃顺、端华、载垣等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帝处理朝政,年号定为“祺祥” 。
权力失衡:咸丰帝去世后,形成了以八大臣为首的顾命大臣势力和以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帝后势力两大政治集团。
八大臣掌控着朝廷日常政务处理权,但帝后势力不甘心大权旁落,双方在权力分配上产生了尖锐矛盾。
事件经过 暗中联络:慈禧太后极具政治野心,她深知要想掌握政权,必须扳倒八大臣。
于是,她利用与慈安太后的关系,联合留守北京、对权力也有所诉求的恭亲王奕訢,秘密策划政变。
奕訢借着奔丧的名义前往热河行宫,与两宫太后密商,确定了发动政变的计划。
回銮北京:1861年10月,在热河行宫处理完咸丰帝丧葬事宜后,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先行启程返回北京,而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护送咸丰帝灵柩随后出发。
这一安排打乱了八大臣的部署,使他们离开了热河行宫这个权力中心。
发动政变:两宫太后等人抵达北京后,立即发动政变。
在奕訢的支持下,迅速逮捕了八大臣中的肃顺,在北京菜市口斩首;赐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人或革职或流放。
至此,八大臣势力被彻底清除。
事件结果 垂帘听政:祺祥政变以帝后势力的胜利告终,成功粉碎了顾命八大臣的权力集团。
此后,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实际上主要是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
恭亲王奕訢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协助两宫太后处理朝政。
政治格局重塑:此次政变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于慈禧太后手中,开启了慈禧太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深刻影响了晚清的政治走向。
事件影响 内部政治变动:祺祥政变使得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重新洗牌,为慈禧太后日后推行一系列政治举措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促使清朝统治阶层开始调整政治策略,寻求变革以应对内忧外患的局势。
外交政策调整:政变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为了巩固统治,慈禧太后等人开始尝试与西方列强合作,出现了“借师助剿”的局面,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清的外交格局和对外政策走向。
- 上一篇:昨天今天明天后天(打一字)
- 下一篇:《神曲》中贝雅特丽齐象征着: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