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三行,名词解释定义是?
“十三行”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所指,但较为著名且通常所说的是广州十三行,以下为你详细解释: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货行”“洋行” 。
起源与发展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当时清政府在粤海关设立之后,由于对外贸易的管理需要,将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人编立为“十三行”。
实际上,行商家数并不固定为十三家,多时达几十家,少则几家。
主要职能 十三行作为清政府与外商之间的中间人,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责。
一方面,它要向外商传达清政府的政策法规、管理指令等信息;另一方面,又要代表外商与政府沟通,处理贸易相关事务。
此外,十三行还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中国出口货物,并负责规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
同时,他们还要保证外商在广州的行为符合清政府的规定,对外商负有监督和担保责任。
历史地位与影响 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广州是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前),十三行便成为了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十三行集中了大量的国内外财富,促进了广州乃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推动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许多行商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商业群体。
而且,通过十三行的贸易往来,西方的科技、文化等知识也得以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色商品大量出口,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衰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这打破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十三行的贸易垄断特权被取消,其业务逐渐分散到其他通商口岸,加上战争破坏、内部经营问题等因素,广州十三行走向衰落 。
- 上一篇:什么是清账,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轰轰烈烈什么意思?轰轰烈烈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