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律诗最重要的平仄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律诗创作中关于平仄规则的一种通俗说法,但这种表述并不完全准确全面。
含义解释 “一三五不论”意思大致是在七言诗句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泥于严格格式,可以灵活处理;“二四六分明”指的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按照既定的平仄格式,不能随意变动 。
在五言诗句中,则可理解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例如在七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一字“平”可平可仄,第三字“仄”也可平可仄,第五字“仄”同样可平可仄;而第二字“平”、第四字“仄”、第六字“仄”的平仄是固定明确的。
局限性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能基本符合律诗平仄要求,但存在不少特殊情况使其并不适用。
比如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犯孤平”,是律诗大忌。
此外,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里,若第五字改仄为平,成为“平平仄仄仄平仄”,虽不算严重错误,但最好第六字相应地由仄改平,变为“平平仄仄平仄平” ,这就是所谓的“拗救”情况。
所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是一种初步的、简化的概括,有助于初学者快速了解律诗平仄的大致规律,但不能涵盖律诗平仄规则的全部内容和复杂性。
- 上一篇:什么是扩句?
- 下一篇:方正不阿什么意思?方正不阿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