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氧垂曲线?其特点是什么?
氧垂曲线定义 在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得水中溶解氧发生变化。
反映该变化的溶解氧浓度随时间(或河水流程)变化的曲线称为氧垂曲线。
当河流接纳污水后,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含量不断下降;随着有机物因分解而减少,耗氧速率降低,当耗氧速率等于复氧速率时,溶解氧含量达到最低值;之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含量又逐渐回升,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形如下垂的曲线。
氧垂曲线特点 曲线形状: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下垂”状。
起始段溶解氧含量较高,随着有机物排入河流,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溶解氧,曲线急剧下降;到达最低点后,随着有机物减少以及大气复氧作用增强,曲线逐渐上升,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到接近初始水平(但不一定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数值)。
最低点意义:曲线上的最低点称为临界亏氧点,此点对应的时间为达到临界亏氧所需的时间,对应的溶解氧浓度是河流自净过程中的最低溶解氧浓度。
如果该点溶解氧浓度低于某一规定标准,就意味着河流在此处的水质不能满足相应要求,可能会对水生生物等造成不良影响。
影响因素关联:氧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受多种因素影响。
例如,污水排放量越大、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越高,曲线下降幅度越大,临界亏氧点出现的时间越晚,且亏氧量越大;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复氧能力越强,曲线下降相对平缓,临界亏氧点出现的时间可能提前,亏氧量相对较小;水温也会影响曲线,水温升高,微生物代谢活动加快,耗氧速率增加,同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复氧能力减弱,曲线下降更明显 。
- 上一篇:什么是连萼瘦果,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AC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