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药四气、五味的定义和应用。
四气 定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
寒与凉、温与热的性质相同,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明显、药性相对平和的药物,但实际上也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倾向,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应用:主要用于归纳药物作用的性质,指导临床用药。
寒凉药多具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比如高热烦渴、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实热证,常用石膏、知母、黄连等寒凉药治疗;温热药多具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功效,适用于寒证、阴证,像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腹痛泄泻等虚寒证,常选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调理。
五味 定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感。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应用:通过五味来概括和标明药物的作用趋向与性质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辛味: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可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病症,如麻黄辛温发散,能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木香辛香行气,可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 。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作用。
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用于治疗虚证、拘挛疼痛等,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为补气要药;甘草味甘,能调和诸药,又能缓急止痛。
酸味: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等滑脱不禁之症,如五味子味酸,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补肾宁心;山茱萸酸涩,可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泄”包含通泄(如大黄苦寒,能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味苦,能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清泄(如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用于火热内盛之证);“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寒湿用苦温燥湿药(如苍术),湿热用苦寒燥湿药(如黄连);“坚”一指坚阴(泻火存阴,如黄柏可用于肾阴虚、相火亢盛之证),二指坚厚肠胃(如少量苦味的白术可健运肠胃)。
咸味: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大便燥结等,如海藻、昆布咸味,能软坚散结,治疗瘿瘤、瘰疬;芒硝味咸,能泻下通便,润燥软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
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如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为利水渗湿常用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能收敛固涩,用于治疗滑脱之证,如龙骨、牡蛎涩可收敛,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 。
- 上一篇:五四徒步行千里(打成语一)
- 下一篇:鹄峙鸾停什么意思?鹄峙鸾停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