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 ,完整原文为“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以下是对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的翻译与解析: 翻译:(在这种情况下)他内心的好恶跟一般人相近的地方就很少了。
而他在白天的所作所为,又会把刚刚滋生的善心再度束缚而使之消亡。
解析:孟子旨在强调人原本都有仁义之心,但如果不加以守护,任由外在不良因素影响,白天的行为不断破坏夜里恢复的清明之气和善良本心,那么人就容易失去善性,离禽兽不远。
突出了保持本心、坚守善性以及警惕外界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