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消毒法和84消毒的区别
巴氏消毒法和84消毒有以下多方面区别: 定义与起源 巴氏消毒法:又称巴氏灭菌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发明,是一种利用较低温度(一般在60 - 85℃)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方法。
常用于牛奶、啤酒、果酒等食品的消毒处理。
84消毒:是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剂,1984年,地坛医院的前身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研制成功能迅速杀灭各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定名为“84肝炎洗消液”,后更名为“84消毒液”,广泛应用于物体表面和环境等的消毒。
消毒原理 巴氏消毒法:通过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目的。
但此温度范围不会破坏食品中的有益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化学结构,最大限度保留了食品原有品质。
例如,牛奶经巴氏消毒后,其中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成分基本不受影响,同时杀灭了可能存在的结核杆菌、布鲁氏菌等有害微生物。
84消毒:次氯酸钠在水中水解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穿透细菌细胞壁,氧化细菌细胞内的酶系统,使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菌消毒效果。
此外,次氯酸分解产生的新生态氧也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适用范围 巴氏消毒法:主要用于对温度敏感、不耐高温且需要保留营养和风味的液体食品消毒。
除常见的牛奶、酒类外,还用于一些果汁、蛋液等产品消毒。
不过,巴氏消毒后的食品仍需低温保存,因为部分耐热芽孢杆菌可能未被完全杀灭,在适宜条件下仍有繁殖可能。
84消毒: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可用于医院、学校、酒店、家庭等各种场所的环境消毒,如地面、墙壁、门窗等;也可用于餐具、茶具等生活用品消毒;还能对污染的衣物、织物等进行消毒处理。
但因其具有一定腐蚀性和刺激性,使用时需根据不同物品材质和污染程度进行适当稀释。
使用方式 巴氏消毒法:一般需要专门的巴氏消毒设备,根据不同食品要求设置合适温度和时间参数进行消毒处理。
例如,低温长时间巴氏消毒法(LTLT)通常是将牛奶在62 - 65℃下保持30分钟;高温短时间巴氏消毒法(HTST)则是把牛奶加热到72 - 75℃,保持15 - 20秒。
84消毒:使用前需根据消毒对象和污染程度,将84消毒液按照一定比例稀释于水中。
如对一般物体表面消毒,可将消毒液稀释成有效氯含量为250mg/L - 500mg/L的溶液,然后采用擦拭、喷洒或浸泡等方式进行消毒,作用一定时间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安全性 巴氏消毒法:相对安全,因为只是利用适度加热方式消毒,不会在食品中残留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只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不会产生安全隐患。
84消毒:具有较强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眼睛等有一定伤害。
如果使用不当,如未正确稀释、接触高浓度消毒液,可能导致皮肤灼伤、呼吸道刺激等问题。
此外,84消毒液不能与酸性物质(如洁厕灵)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有毒的氯气,危害人体健康。
- 上一篇:儿子耕种母亲田的寓意牲关系
- 下一篇:用羽毛划尿孔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