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效应名词解释
庇古效应(Pigou effect),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用来描述物价水平变化对消费和总需求的影响。
其核心内容如下: 机制原理:庇古认为,在经济体系中,物价水平的变动会对消费者持有的货币等资产的实际价值产生影响。
当物价水平下降时,消费者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上升,这意味着他们拥有的实际财富增加。
基于此,消费者会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富有,进而增加消费支出。
这种因物价下降导致实际财富增加,从而刺激消费需求上升的现象,就是庇古效应发挥作用的过程。
对经济的影响:庇古效应在宏观经济层面有着重要意义。
在经济衰退时期,物价普遍下跌,此时庇古效应若能有效发挥,会促使消费需求增加,进而带动总需求上升,有助于经济从衰退中复苏。
从理论上来说,它为经济的自我调节提供了一种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衰退的程度。
局限性:不过,庇古效应的发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现实经济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存在诸多因素限制其作用。
比如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当利率低至一定水平,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是进行投资或消费,此时即使物价下降使实际财富增加,消费也未必会显著提升。
此外,如果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悲观,即便实际财富有所增加,也可能选择增加储蓄而非消费 。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