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的思想的著作
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中逐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思想,以下几部具有代表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写于1928年10月 。文章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并针对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5个条件: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该文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的斗争》:创作于1928年11月。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再次强调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建设对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内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1930年1月。 当时林彪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了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疑问,毛泽东在回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一种悲观的思想。该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道路,即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