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82 年 9 月 1 日至 11 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以下是其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这一命题成为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结历史经验,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大会提出,从 1981 年到 20 世纪末的 20 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 1980 年的 7100 亿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2.8 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修改党章:大会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党章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对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作了正确的规定。
意义
理论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清晰而正确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指引: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激发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战略基础。
全面建设布局: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使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发展,也重视精神文化和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建新章:新党章的制定,使党的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历史转折:党的十二大是党在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召开的一次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