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的风俗介绍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其风俗丰富多样,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在七夕当晚,女子们会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未能完成的则称为“输巧”。《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投针验巧
这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乞巧方式。在七夕中午,妇女们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暴晒,过一段时间后,水面会形成一层薄膜。此时把针轻轻放在水面上,针会浮在膜上。根据针在水底的投影形状来判断是否“得巧” 。如果针影形状像云、花、鸟兽等,就是“得巧”;若针影粗如槌或细如丝,就是“拙兆”。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芽长寸许,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南方各地也有类似做法,借此祈求多子多福。
拜织女
通常在七夕晚上举行。预先和要好的姐妹五六人联合举办,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待月亮出来后,大家一起对月焚香礼拜,然后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大多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
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节的传统美食,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时便有售卖巧果的店铺。人们将和好的面剂擀成薄片,入油炸至金黄酥脆,制成各种与七夕传说相关的花样。此外,还有些地方在七夕这天吃巧芽面、喝巧酒等饮食习俗。
染指甲
某些地区的年轻姑娘在七夕节时会用花草染指甲。流传最广的是用凤仙花染指甲,将红色的凤仙花瓣捣烂,加入适量食盐或明矾,敷在指甲上,再用布包裹固定,经过一段时间后,指甲就会被染上鲜艳的红色。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女性对美的追求,也为七夕增添了浪漫色彩。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的童子。人们用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装罩,在七夕前后出售。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买上一尊供奉,以求多子多福 。
- 上一篇:打发时间的意思
- 下一篇:2388在男女之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