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常见习俗和特征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在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也具备一些独特的特征:
常见习俗
迎春:这是立春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天子就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的迎春活动更为热闹。人们会抬着芒神和春牛游行,芒神是主管农事的神灵,春牛则象征着春耕。队伍中还有各种表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场面十分壮观,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鞭春牛:又称“打春”。春牛一般是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在立春当日,人们会用彩杖鞭打春牛,把土牛打碎,这一行为有着劝农耕作的含义,提醒人们要抓紧农时,不误春耕。碎土中的五谷杂粮,人们会争抢带回自家,认为可以带来丰收好运。小孩们还会去摸春牛,据说能保佑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咬春:立春时节,民间讲究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称为“咬春”。北方地区常吃萝卜,因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既为防病健身,也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吃苦耐劳、诸事顺利;南方一些地方则流行吃春卷、春饼,将新鲜的蔬菜卷入薄饼中食用,清爽可口,象征着迎接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戴春鸡:在陕西等地,立春这天,母亲会给孩子亲手制作布鸡,缝在孩子帽子的顶端,名为“戴春鸡” 。鸡谐音“吉”,寓意吉祥如意,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成长。
贴宜春字画:在立春时,人们会张贴“宜春”二字的字画,有的还会画上春天的花卉、飞鸟等图案,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家居增添一份春日的喜庆氛围。
特征
天文特征:立春时,太阳到达黄经315°。此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发生变化,北半球开始逐渐倾向太阳,接受的太阳辐射增多,白昼时间逐渐变长,黑夜时间逐渐缩短。
气候特征:理论上来说,立春标志着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开始复苏。不过,在实际气候中,立春时节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冬季的余寒之中,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北方地区依旧较为寒冷,可能还会有降雪天气;南方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回升,开始有微微的暖意,一些早开的花朵如梅花、水仙等可能已经绽放,河流解冻,呈现出一些早春的迹象。
物候特征:从物候现象来看,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 。
- 上一篇:忍顾鹊桥归路的含义与诗意
- 下一篇:JY的三个基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