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富强奋斗的杰出人物现代故事
以下为你讲述几位为国家富强奋斗的现代杰出人物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卓越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粮食短缺问题。袁隆平在偶然间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由此开启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研究过程困难重重,当时国内相关研究基础薄弱,国际上也普遍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难以实现杂种优势利用。但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在稻田里日复一日地观察、实验。
1973年,袁隆平团队终于成功实现“三系”配套,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此后,他并未满足于已有成果,而是向着更高目标迈进。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资源,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等超高产攻关目标。经过多年努力,超级稻亩产不断刷新纪录,从最初的700公斤到后来的1000公斤以上 。
袁隆平不仅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无数人摆脱饥饿,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天眼”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
南仁东为建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南仁东意识到这是中国在天文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的绝佳机会,于是毅然投身到项目筹备中。
从壮年走到暮年,南仁东为FAST选址、立项、设计和建设奔波操劳。为找到合适台址,他带着团队翻山越岭,走遍贵州上百个窝凼。在立项初期,面对资金短缺、技术难题等诸多困难,南仁东四处奔走寻求支持,同时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多项核心技术。
FAST建设过程异常艰辛,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不计其数。比如,要实现望远镜巨大反射面的高精度定位和实时控制,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南仁东和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创造性地采用主动反射面技术,通过数千根钢索控制反射面形状,实现对天体的精确观测。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遗憾的是,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逝世,没能亲眼见证“中国天眼”取得更多科研成果。但他留下的这一伟大工程,让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一举领先世界,为探索宇宙奥秘打开了新窗口。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国防力量亟待加强。当时在美国已经取得卓越成就的钱学森,得知祖国需要他,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建设。然而,美国政府百般阻挠,甚至将他软禁长达五年之久。但钱学森回国决心坚定,在多方努力下,他终于在1955年踏上归国之路。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工作中。当时国内相关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没有技术、缺乏人才、设备简陋。钱学森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科研团队白手起家。
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在他的指导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此后,钱学森继续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不断向前迈进,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上一篇:什么的华灯填空形容词
- 下一篇:时人莫之许也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