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的拼音: bīng 注音:ㄅ一ㄥ 异体字:仌冫氷
凝
部首:冫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6画 康熙字典:冰(6画)
简体部首:冫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6画 造字法:会意:从冫、从水 可拆字为“冫 水”
繁体部首: 冫部 汉字是否常用:是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吉 姓名学:纯洁、明理、坚强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UIY 仓颉:IME 郑码:TDKV 中文电码:0393 区位码: 1789 四角号码: 32190
统一码:51b0 笔顺编号: 412534 笔顺读写:捺横竖折撇捺 冰的笔顺 丶一丨フノ丶
冰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冰)bīng ㄅ一ㄥ
冰bīng(ㄅ一ㄥ)
⒈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冰块。冰凌。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镇。冰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⒉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⒊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脚。
⒋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把汽水冰上。
⒌ 洁白明彻:冰绡。冰心。冰清玉洁。冰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方言集汇
粤语:bing1
客家话:[宝安腔] ben1 [客英字典] ben1 [台湾四县腔] ben1 [梅县腔] ben1 [陆丰腔] ben1 [客语拼音字汇] ben1 [海陆丰腔] ben1 [沙头角腔] bien1 [东莞腔] ben1
潮州话:bian1 (piaⁿ)
详细解释
冰
氷 bīng
〈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ice]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go-between;match-maker]。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词性变化
冰 bīng
〈动〉
(1) 结冰,冻结 [freeze;ice over]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ice]。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feel cold]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冰 bīng
〈形〉
(1) 冷,凉 [cold]。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crystal]。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clear]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常用词组
冰棒、冰雹、冰暴、冰茶、冰碴儿、冰川、冰船、冰床、冰镩、冰袋、冰蛋、冰刀、冰灯、冰点、冰冻、冰斗、冰堆、冰封、冰糕、冰挂、冰棍儿、冰河、冰壶秋月、冰花、冰魂雪魄、冰肌玉骨、冰激凌、冰鉴、冰窖、冰晶、冰景、冰窟、冰库、冰冷、冰凉、冰凌、冰片、冰淇淋、冰清玉洁、冰球、冰人、冰山、冰上运动、冰蚀、冰释、冰霜、冰炭、冰糖、冰糖葫芦、冰天雪地、冰箱、冰消瓦解、冰心、冰雪、冰雪节、冰原、冰镇、冰镇汽水
冰 bīng
〈动〉
(1) 结冰,冻结 [freeze;ice over]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ice]。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feel cold]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冰 bīng
〈形〉
(1) 冷,凉 [cold]。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crystal]。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clear]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汉语大字典
[①][bīng][《廣韻》筆陵切,平蒸,幫。]亦作“仌1”。亦作“氷1”。“冫1”的今字。
(1)水在摄氏零度以下凝结成的固体。
(2)冷;凉。
(3)把东西同冰放在一起,或放入冰箱、冷库等。
(4)指冰人。
(5)通“掤”。箭筩的盖。
(6)姓。明代有冰如鉴。见《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十。[②][níng][《廣韻》魚陵切,平蒸,疑。]亦作“仌2”。“凝1”的古字。“冫2”的今字。结冰;凝结。后多作“凝”。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筆陵切【集韻】【韻會】悲陵切,?逼平聲。【說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韓詩】說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爲伏隂。【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啓,夏頒冰。
又【爾雅·釋器】冰,脂也。【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又矢筩蓋曰冰。【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註】冰,櫝丸蓋。【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
又【集韻】【正韻】?魚陵切,音凝。同凝。【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又【集韻】讀去聲,逋孕切。【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註】謂涕著須而凝也。【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
又【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考證:〔【韓詩外傳】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爲伏隂。〕 謹按韓詩外傳無此語,查初學記引作韓詩。謹照初學記原文省外傳二字。冰字上增說字。結字下增而字改。〔【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伐冰。〕 謹按文義伐冰改代冰。
说文解字
水堅也。从仌从水。凝:俗?从疑。
水堅也。从仌从水。凝,俗从疑。魚陵切〖注〗臣鉉等曰:今作筆陵切,以爲冰凍之冰。〖注〗氷,俗冰字。
臣鉉等曰:今作筆陵切,以爲冰凍之冰。
(冰)水堅也。易象傳。初六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古本當作陰始冰也。至堅仌也。釋器。冰脂也。孫本冰作凝。按此可證詩膚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从水仌。會意。魚陵切。六部。
(凝)俗冰。从疑。以雙聲爲聲。
英语翻译
ice; ice-cold
冰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bīng
①<名>水受冷而凝结成的固体。《行路难》:“欲渡黄河~塞川。”
②<动>结冰。《察今》:“见瓶水之~,而知天下之寒。”
【冰肌玉骨】1.形容妇女的肌肤洁白晶莹。2.形容梅花傲霜斗雪。
【冰人】媒人。
带"冰"字的组词
一条冰 、一片冰心 、上冰 、严冰 、临危履冰 、临深履冰 、乐冰 、九冰 、人造冰 、以冰致蝇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伐冰 、伐冰之家 、作冰 、六出冰花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冰上人 、冰上曲棍球 、冰上舞蹈 、冰上运动 、冰丝 、冰井 、冰井台 、冰人 、冰儿 、冰光 、冰兔 、冰兢 、冰冠 、冰冷 、冰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凉 、冰凌 、冰凌花 、冰凘 、冰凝 、冰刀 、冰刃 、冰华 、冰厅 、冰原 、冰厨 、冰叟 、冰台 、冰合 、冰囊 、冰团 、冰场 、冰块 、冰堂酒 、冰堆 、冰壮 、冰壶 、冰壶玉尺 、冰壶玉衡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冰天
带"冰"字的成语
一片冰心 、临危履冰 、临深履冰 、以冰致蝇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伐冰之家 、六出冰花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壶玉尺 、冰壶玉衡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冰天雪地 、冰天雪窑 、冰天雪窖 、冰寒于水 、冰山易倒 、冰山难靠 、冰心一片 、冰散瓦解 、冰洁渊清 、冰洁玉清 、冰消云散 、冰消冻解 、冰消冻释 、冰消瓦解 、冰消雪释 、冰消雾散 、冰清水冷 、冰清玉洁 、冰清玉润 、冰清玉粹 、冰炭不同器 、冰炭不同炉 、冰炭不投 、冰炭不相容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冰肌玉骨 、冰肌雪肠 、冰解云散 、冰解冻释 、冰解壤分 、冰解的破 、冰销叶散 、冰销雾散 、冰雪严寒 、冰雪聪明 、冰魂素魄 、冰魂雪魄 、冷若冰霜 、冷语冰人 、冻解冰释 、凛若冰霜 、卧冰哭竹 、卧冰求鲤 、叶散冰离 、含冰茹檗 、夏虫不可以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