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璪的拼音: zǎo 注音:ㄗㄠˇ 异体字:澡繰
部首:王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17画 康熙字典:璪(18画)
简体部首:王部 部外笔画:13画 总笔画:17画 造字法:形声 可拆字为“王 喿”
繁体部首: 王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独立,温柔,阳刚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GKKS 仓颉:MGRRD 郑码:CJJF 中文电码:3884 区位码: 四角号码: 16194
统一码:74aa 笔顺编号: 11212512512511234 笔顺读写:横横竖横竖折横竖折横竖折横横竖撇捺 璪的笔顺 一一丨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丨ノ丶
璪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璪)zǎo ㄗㄠˇ
璪zǎo(ㄗㄠˇ)
⒈ 古代刻在玉上或画在衣裳上的水藻花纹。
⒉ 古代垂在冕上用以穿玉的五彩丝绦。
方言集汇
粤语:zou2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u5 zau3 [客英字典] cau5 [台湾四县腔] cau5 zau3 [梅县腔] zau3
详细解释
璪 zǎo
〈名〉
古代皇冠前下垂的装饰,用彩色丝线串玉而成,状如水藻 [pieces of jade stringed with silk thread hanging from a coronet]
璪,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璪声。——《说文》
璪火粉米。——《虞书》。按,此假借为藻。
祭之日,王被璪以象天,戴冠,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礼记》
汉语大字典
[①][zǎo][《廣韻》子晧切,上晧,精。]古代王冠前下垂的装饰,用彩色丝线串玉而成,状如水藻。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晧切,音早。雜采絲貫玉爲冕飾。【禮·郊特牲】戴冕璪十有二旒。
又通作藻。【說文】玉飾,如水藻之文。引虞書曰:璪火黺米。◎按書益稷今本作藻。【禮·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註】藻絜而文,衆采如之,故曰藻。
又通作繅。【儀禮·聘禮】啓櫝取圭垂繅。【註】今文繅作璪。
说文解字
玉飾。如水藻之文。从玉喿聲。《虞書》曰:“璪火黺米。”
玉飾。如水藻之文。从玉喿聲。《虞書》曰:“璪火黺米。”子皓切
(璪)玉飾。如水藻之文。謂彫飾玉之文。璪藻曡韻。从王。喿聲。子晧切。二部。虞書曰。璪火粉米。古文尙書咎繇謨文。按虞書璪字。衣之文也。當从衣。而从玉者、假借也。衣文、玉文皆如水藻。聲義皆同。故相假借。非衣上爲玉文也。凡說文有引經言假借者例此。禮經文采之訓。古文多用繅字。今文多用璪、藻字。其實三字皆假借。
英语翻译
pearl pendants on coronet
带"璪"字的组词
张璪 、琤璪 、璪然 、璪琤 、璪瑢 、璪璪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