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的拼音: dé,děi,de 注音:ㄉㄜˊ ㄉㄟˇ ˙ㄉㄜ 异体字:㝵㝶䙸
䙷
部首:彳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11画 康熙字典:得(11画)
简体部首:彳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11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彳 得音(㝵)”
繁体部首: 彳部 汉字是否常用:是 汉字五行:金 吉凶寓意:吉 姓名学:独立、目标明确、聪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TJGF 仓颉:HOAMI 郑码:OIAD 中文电码:1779 区位码: 2135 四角号码: 26241
统一码:5f97 笔顺编号: 33225111124 笔顺读写:撇撇竖竖折横横横横竖捺 得的笔顺 ノノ丨丨フ一一一一丨丶
得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得)dé,děi,de ㄉㄜˊ ㄉㄟˇ ˙ㄉㄜ
得dé(ㄉㄜˊ)
⒈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⒉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⒊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⒋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⒌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⒍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其他字义
得děi(ㄉㄟˇ)
⒈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⒉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其他字义
得de(˙ㄉㄜ)
⒈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⒉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方言集汇
粤语:dak1
客家话:[东莞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湾四县腔] det7 [梅县腔] det7 [海陆丰腔]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ded5 diad5 [沙头角腔] diet7 [陆丰腔] det7 [宝安腔] det7
详细解释
得 dé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词性变化
得 dé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得 dé
〈副〉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得 dé
〈形〉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得 dé
<叹>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děi
常用词组
得便、得标、得病、得不偿失、得采、得逞、得宠、得出、得当、得当、得到、得道、得道多助、得法、得分、得过且过、得计、得间、得劲,得劲儿、得救、得空,得空儿、得力、得力、得脸、得了、得陇望蜀、得名、得饶人处且饶人、得人、得人心、得胜、得胜回朝、得胜头回、得失、得势、得手、得体、得天独厚、得无、得悉、得闲、得心应手、得一望十、得宜、得以、得意、得意忘形、得鱼忘筌、得知、得志、得中、得中、得主、得罪
基本词义
得 de
〈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é;děi
基本词义
得 děi
〈动〉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need]。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must;have to]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will be sure to]。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dé;de
常用词组
得亏
得 dé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得 dé
〈副〉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得 dé
〈形〉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得 dé
<叹>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děi
汉语大字典
[①][déㄉ][《廣韻》多則切,入德,端。]“登3”的被通假字。
(1)获得,得到。
(2)指收获,得益。
(3)捕获。
(4)指被捕获;被逮捕。
(5)成功;完成。
(6)特指得胜。
(7)演算产生结果。
(8)贪得。
(9)得利;得益。
(10)得生。
(11)有。表示存在。
(12)有。表示估量或达到某个数量。
(13)有。表示发生或出现。
(14)适宜,得当。
(15)引申为正确。
(16)中。伤害。
(17)中。击中。
(18)中。谓考试中式。
(19)知晓;明白。
(20)指被发觉。
(21)满足;得意。
(22)亲悦;融洽。
(23)值,遇。
(24)与,给。
(25)到,抵达。
(26)待,等到。
(27)犹言行,可以。
(28)犹言算了。表示不满或禁止。
(29)用在动词前表示能够。
(30)岂,怎。
(31)见“得地裏”。
(32)通“德”。德行。
(33)通“德”。感恩。[②][děiㄉ][《廣韻》多則切,入德,端。]
(1)需要。
(2)必须。
(3)将要。[③][de˙ㄉ]
(1)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可能,能够。
(2)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结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3)助词。犹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4)助词。犹着。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5)助词。犹的。
康熙字典
〔古文〕?䙷?【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说文解字
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䙷:古文省彳。
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䙷,古文省彳。多則切
(得)行有所㝵也。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从彳䙷聲。多則切。一部。
(㝵)古文省彳。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爲小篆,義亦少異。
英语翻译
obtain, get, gain, acquire
得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dé
①<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楚乎?”
②<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
③<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 ~。”
④<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快然自足。”
⑤<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
⑥<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之。”
⑦<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谏太宗十思疏》:“既~志则纵情以傲物。”
⑧<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
⑨<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
⑩<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
⑾<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你去才弄的明白。”
【得非】同“得无”,莫不是。
【得无】副词。⒈莫非;该不会。⒉能不;怎么能不。
带"得"字的组词
一举两得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一得 、一得之功 、一得之愚 、一得之见 、一无所得 、一索得男 、一蹴而得 、七开八得 、万不得已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三拳敌不得四手 、上不得台盘 、上不得芦苇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 、下得 、下得去 、下得手 、不会得 、不值得 、不入兽穴,不得兽子 、不入兽穴,安得兽子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到得 、不可多得 、不得 、不得不 、不得不尔 、不得了 、不得人心 、不得便 、不得其所 、不得其死 、不得其门而入 、不得劲 、不得及 、不得善终 、不得已 、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已而用之 、不得开交 、不得志 、不得意 、不得有误 、不得死 、不得而知 、不得脸 、不得要领 、不得违误 、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不消得 、不由得 、不相得 、不省得 、不着家人,弄不得家鬼 、不舍得
带"得"字的成语
一举两得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一得之功 、一得之愚 、一得之见 、一无所得 、一索得男 、一蹴而得 、七开八得 、万不得已 、上不得台盘 、不入兽穴,不得兽子 、不入兽穴,安得兽子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可多得 、不得不尔 、不得人心 、不得其所 、不得其死 、不得善终 、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已而用之 、不得开交 、不得而知 、不得要领 、不得违误 、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临财苟得 、乞浆得酒 、买王得羊 、二者不可得兼 、亡戟得矛 、亡羊得牛 、人人得而诛之 、人才难得 、优劣得所 、优游自得 、佐雍得尝 、佐饔得尝 、佹得佹失 、傲睨得志 、先得我心 、凶竖得志 、出手得卢 、利害得失 、剖蚌得珠 、动辄得咎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虑一得 、反手可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各得其宜 、各得其所 、名不虚得 、吹弹得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