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䃾的拼音: bǐ 异体字:肶
部首: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8画 康熙字典:䃾(9画)
简体部首:礻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8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礻 比”
繁体部首: 礻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吉凶寓意:中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PYXX 仓颉:IFPP 郑码:WSRR 中文电码: 四角号码: 32210
统一码:40fe 笔顺: 丶フ丨丶一フノフ
基本字义
(䃾)bǐ
康熙字典
【唐韻】?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音?。【說文】以豚祠司命。漢津曰:祠䃾司命。
又【集韻】毗至切,音庳。
又必至切,音庇。義?同。
说文解字
以豚祠司命。从示比聲。漢律曰:“祠䃾司命。”
以豚祠司命。从示比聲。漢律曰:“祠䃾司命。”卑履切
(䃾)㠯豚祠司命也。鄭注周禮曰。求福曰禱。得求曰祠。此祠與春祭之祠異。祭法注曰。司命小神、居人之閒。司察小過。作讉告者。主督察三命。今時民家或春秋祀司命。風俗通義曰。周禮。司命、文昌也。今民閒祀司命。刻木長尺二寸爲人像。行者擔篋中。居者別作小屋。齊地大尊重之。汝南餘郡亦多有。皆祠以䐗。率以春秋之月。按䐗同豬。許所謂豚也。應說司命爲文昌。鄭說人閒小神。未知許意何居也。許君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