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髀的拼音: bì 注音:ㄅ一ˋ 异体字:䏶䠋䯗肶脾
部首:骨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17画 康熙字典:髀(18画)
简体部首:骨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17画 造字法:形声:从骨、卑声 可拆字为“骨 卑”
繁体部首: 骨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自信,时尚,自信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MERF 仓颉:BBHWJ 郑码:LWNE 中文电码:7549 区位码: 8734 四角号码: 76240
统一码:9ac0 笔顺编号: 25545251132511312 笔顺读写:竖折折捺折竖折横横撇竖折横横撇横竖 髀的笔顺 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ノ丨フ一一ノ一丨
髀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髀)bì ㄅ一ˋ
髀bì(ㄅ一ˋ)
⒈ 大腿,亦指大腿骨:髀肉复生(因长久不骑马,大腿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安逸,无所作为)。
方言集汇
粤语:bei2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客英字典]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潮州话:bi5
详细解释
髀 bì
〈名〉
(1) 股部;大腿 [hip]。如:髀肉(大腿上的肉);髀髋(大腿和臀部)
(2) 髀骨,大腿骨 [hip bone]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淮南子·人间训》
(3) 又如:髀枢(髀骨外侧的凹陷部分)
常用词组
髀肉复生
汉语大字典
[①][bì][《廣韻》并弭切,上紙,幫。][《廣韻》卑履切,上旨,幫。][《廣韻》傍禮切,上薺,並。]“脾3”的被通假字。亦作“1”。
(1)大腿骨。
(2)指股部;大腿。《礼记·深衣》:“帶,下毋厭,上毋厭脅,當無骨者。”《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夫擊甕扣缶,彈筝搏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李周翰注:“,腿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春秋楼》:“將軍拊髀曰:'非偶然也!'”鲁迅《呐喊·故乡》:“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一说为大腿的外侧。
(3)古代测量日影的表。
康熙字典
【唐韻】幷弭切【集韻】【韻會】補弭切【正韻】補委切,?音俾。【說文】股也。【釋名】髀,?也。在下稱也。【禮記·深衣】帶下毋厭髀。
又【祭統】殷人貴髀。【註】爲其厚也。
又【集韻】母婢切,音弭。義同。
又【廣韻】傍禮切,音陛。與䯗同。或作䏶。考證:〔【禮·三年問】帶下毋厭髀。〕 謹照原書改禮記深衣。
说文解字
股也。从骨卑聲。䠋:古文髀。
股也。从骨卑聲。䠋,古文髀。并弭切
(髀)股外也。各本無外。今依爾雅音義、文七命注、玄應書、太平御覽補。股外曰髀。髀上曰髖。肉部曰股、髀也。渾言之。此曰髀、股外也。析言之。其義相足。大部曰奎、兩髀之閒也。从骨。卑聲。幷弭切。十六部。
(䠋)古文髀。從足者、足所恃以能行也。鄭司農注周禮典同曰。鍾形下當䠋。按其文義當是庳之假借。庳、卑也。列女傳。古者婦人身子。寑不側。坐不邊。立不䠋。按其文義。當是跛之假借。今兩書皆譌作蹕。
英语翻译
buttocks; thigh, thigh bone
带"髀"字的组词
击髀 、周髀 、周髀算经 、坐髀 、惊肉生髀 、打髀殖 、打髀石 、抚髀 、拊髀 、拊髀雀跃 、拍髀 、搏髀 、枯髀 、燕髀 、牢髀 、肩髀 、肱髀 、髀枢 、髀殖 、髀盖 、髀石 、髀秋 、髀肉 、髀肉复生 、髀里肉生 、髀骨 、髀髋
带"髀"字的成语
惊肉生髀 、拊髀雀跃 、髀肉复生 、髀里肉生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