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的拼音: gǔ 异体字:皷鼔
皼
部首:鼓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13画 康熙字典:鼓(13画)
简体部首:鼓部 部外笔画:0画 总笔画:13画 造字法:会意 可拆字为“吉(壴) 支”
繁体部首: 鼓部 汉字是否常用:是 汉字五行:木 吉凶寓意:吉 姓名学:自信,优雅,自信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FKUC 仓颉:GTJE 郑码:BJEX 中文电码:7849 区位码: 2536 四角号码: 44147
统一码:9f13 笔顺编号: 1212514311254 笔顺读写:横竖横竖折横捺撇横横竖折捺 笔顺: 一丨一丨フ一丶ノ一一丨フ丶
基本字义
(鼓)gǔ
鼓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方言集汇
粤语:gu2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沙头角腔]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陆丰腔] shi6 gu3 [东莞腔] gu3 [梅县腔] gu3 ku1 [宝安腔] gu3
详细解释
鼓
皷 gǔ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词性变化
鼓 gǔ
〈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常用词组
鼓板、鼓吹、鼓槌、鼓捣、鼓点、鼓点子、鼓动、鼓风、鼓风机、鼓风炉、鼓鼓囊囊、鼓惑、鼓角、鼓劲、鼓揪、鼓励、鼓溜溜、鼓楼、鼓膜、鼓破众人捶、鼓气、鼓秋、鼓舌、鼓师、鼓室、鼓手、鼓书、鼓腾腾、鼓凸、鼓外圈、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胀胀、鼓铸
鼓 gǔ
〈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汉语大字典
[①][gǔ][《廣韻》公户切,上姥,見。]亦作“皷1”。亦作“鼔1”。
(1)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
(2)泛指器乐。古代鼓用以节制其他乐器,古人以为群音之长,故称。
(3)鼓声。
(4)鼓面。
(5)钟磬被敲击之处。
(6)击鼓。
(7)指击鼓使进。
(8)敲击或弹奏(乐器)。
(9)振动;摇动。
(10)泛指敲或拍。
(11)挥动;舞动。
(12)用风箱等扇(风)。
(13)(风吹)使膨胀。
(14)凸起;涨大。
(15)激发;振作。
(16)煽动;蛊惑。
(17)鼓吹,抬高。
(18)击鼓的乐师。
(19)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
(20)罩在髻外的发饰。
(21)古代计时单位。因击鼓报时,故称。
(22)古代量器或衡器名。其容量大小或重量轻重说法不一。
(23)计量。
(24)古称布十匹为一鼓。
(25)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以西,为白狄的一支。
(26)通“瞽”。参见“鼓説”。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
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
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
又【前漢·五行志】天水冀南山大石鳴,曰石鼓,鳴則有兵。
又國名。春秋鼓國,白狄別種。【左傳·昭二十三年】晉襲鼓,滅之。【後漢·郡國志】鉅鹿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
又量名。【禮·曲禮】獻米者操量鼓。【廣雅】斛謂之鼓。【荀子·富國篇】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註】鼓,量也。謂數度以盆量也。
又【後漢·東夷傳】扶餘國,正月,國中連日大會飮樂,名曰迎鼓。 【集韻】俗作皷,非是。考證:〔樂器,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 謹按玉篇無此文,語見韻會引樂書。謹改樂器爲樂書。
说文解字
擊鼓也。从攴从壴,壴亦聲。
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臯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籒文鼓从古聲。工戶切〖注〗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
(鼓)郭也。城字俗作郭。凡外障內曰郭,自內盛滿出外亦曰郭。郭、廓正俗字。
、郭㬪韵。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曰
。風俗通全用此說。从壴,
必有
也。从屮又。屮象
飾
又象其手擊之也。各本篆文作鼓,此十四字作:从支,支象其手擊之也。今正。弓部弢下云:从弓,从屮又,屮垂飾。與
同意,則
之从屮憭然矣。弢、
皆从屮以象飾,一象弓衣之飾,一象
之飾也。皆从又,一象手執之,一象手擊之也。夢英所書,郭氏佩觿皆作䵽。是也。凡作
,作皷,作鼔者,皆誤也。从屮从又,非从
滑之
。後人譌
。弓衣之飾如紛綬是也,
之飾如崇牙樹羽是也。工戶切。五部。周禮六
:靁
八面,靈
六面,路
四面,鼖
、臯
、晉
皆㒳面。六
見周禮
人。六面、四面、㒳面,鄭與此同。凡
之屬皆从
。
()籒文
,从古。
英语翻译
drum; beat, top, strike
鼓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gǔ
①<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籥之音。”
②<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
③<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
④<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
⑤<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
⑥<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
⑦<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
⑧<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带"鼓"字的组词
一鼓 、一鼓一板 、一鼓作气 、一鼓而下 、三棒鼓 、三鼓 、不琅鼓 、不郎鼓 、东北大鼓 、两杖鼓 、两部鼓吹 、严鼓 、串鼓 、丸鼓 、乐亭大鼓 、乡里迓鼓 、书鼓 、二鼓 、五鼓 、京东大鼓 、京音大鼓 、京韵大鼓 、仆旗息鼓 、令鼓 、伐鼓 、会鼓 、传花击鼓 、传鼓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何鼓 、使旗鼓 、信鼓 、偃旗仆鼓 、偃旗卧鼓 、偃旗息鼓 、偏鼓 、傩鼓 、催花鼓 、八角鼓 、六鼓 、共鼓 、兽鼓 、军鼓 、冬冬鼓 、冬鼓 、凤阳花鼓 、击壤鼓腹 、击鼓 、击鼓传花 、击鼓催花 、击鼓骂曹 、击鼓鸣金 、十番鼓 、单人锣鼓 、博浪鼓 、卧旗息鼓 、卧鼓 、卧鼓偃旗
带"鼓"字的成语
一鼓一板 、一鼓作气 、一鼓而下 、两部鼓吹 、仆旗息鼓 、偃旗仆鼓 、偃旗卧鼓 、偃旗息鼓 、击壤鼓腹 、击鼓鸣金 、卷旗息鼓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含哺鼓腹 、商羊鼓舞 、大张旗鼓 、大锣大鼓 、密锣紧鼓 、对牛鼓簧 、布鼓雷门 、开台锣鼓 、当面锣,对面鼓 、悬鼓待椎 、打当面鼓 、打边鼓 、打退堂鼓 、扬幡擂鼓 、扬铃打鼓 、扬锣捣鼓 、扯鼓夺旗 、抛金弃鼓 、掀风鼓浪 、掉舌鼓唇 、掩旗息鼓 、摇唇鼓喙 、摇唇鼓舌 、摇铃打鼓 、撞钟伐鼓 、擂鼓筛锣 、擂鼓鸣金 、收锣罢鼓 、敝鼓丧豚 、敲边鼓 、敲锣打鼓 、旗鼓相当 、旗鼓相望 、明鼓而攻之 、晨钟暮鼓 、暮鼓晨钟 、暮鼓朝钟 、朝钟暮鼓 、朝锺暮鼓 、村歌社鼓 、村箫社鼓 、桴鼓相应 、楼船箫鼓 、櫜弓卧鼓 、欢呼鼓舞 、欢忭鼓舞 、欢忻鼓舞 、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