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的拼音: hé,hè,huó,huò,hú 注音:ㄏㄜˊ ㄏㄜˋ ㄏㄨㄛˊ ㄏㄨㄛˋ ㄏㄨˊ 异体字:咊咼惒盉訸鉌龢
㕿
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8画 康熙字典:和(8画)
简体部首:口部 部外笔画:5画 总笔画:8画 造字法:形声:从口、禾声 可拆字为“禾 口”
繁体部首: 口部 汉字是否常用:是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关系睦、智慧、温柔之意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TKG 仓颉:HDR 郑码:MFJ 中文电码:0735 区位码: 2645 四角号码: 26900
统一码:548c 笔顺编号: 31234251 笔顺读写:撇横竖撇捺竖折横 和的笔顺 ノ一丨ノ丶丨フ一
和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和)hé,hè,huó,huò,hú ㄏㄜˊ ㄏㄜˋ ㄏㄨㄛˊ ㄏㄨㄛˋ ㄏㄨˊ
和hé(ㄏㄜˊ)
⒈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⒉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⒊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⒋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⒌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⒍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⒎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⒏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⒐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⒑ 姓。
其他字义
和hè(ㄏㄜˋ)
⒈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⒉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其他字义
和huó(ㄏㄨㄛˊ)
⒈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其他字义
和huò(ㄏㄨㄛˋ)
⒈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⒉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其他字义
和hú(ㄏㄨˊ)
⒈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方言集汇
粤语:wo4 wo6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2 fo2 [海陆丰腔] fo2 fo5 wo2 [梅县腔] fo2 fo5 wo1 wo2 [台湾四县腔] fo2 fo5 wo2 [陆丰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东莞腔] wo2 [客语拼音字汇] fo2 fo4 vo2 vo4 [宝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县腔] fo5
潮州话:hua5(huâ) ho6(hõ) ho5(hô)
详细解释
和
咊 hé
〈形〉
(1) 和谐;协调。 [harmonious;coordinated]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gentle;mild]。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happy]。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warm]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moderate]。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comfortable]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Japanese]。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mix]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词性变化
和 hé
〈动〉
(1) 调和;调治;调适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become reconciled]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end in a draw]。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trade]。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converge]。如:和合
和 hé
〈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sum]。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peace]。如:讲和;求和;议和
和 hé
〈介〉
(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和 hé
〈连〉
(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hú;huó;huò;huo
常用词组
和蔼、和蔼可亲、和畅、和风、和风细雨、和服、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和乐、和美、和睦、和暖、和盘托出、和平、和平鸽、和棋、和气、和洽、和亲、和善、和尚、和声、和氏璧、和事老、和数、和顺、和谈、和婉、和弦、和谐、和煦、和颜悦色、和议、和易、和衷、和约、和衷共济
基本词义
和 hè
〈动〉
(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 to one 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é;hú;huó;huò;huo
基本词义
和 hú
〈动〉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win in gambling]
(2) 另见 hé;hè;huó;huò;huo
基本词义
和 huó
〈动〉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é;hè;hú;huò;huo
基本词义
和 huò
〈动〉
(1) 掺合;混杂 [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mix]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词性变化
和 huò
〈量〉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moment]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hé;hè;hú;huó;huo
常用词组
和弄、和稀泥
基本词义
和 huo
——用于“搀和”( chānhuo)、“搅和” jiǎohuo、“暖和” nuǎnhuo、“热和” rèhuo、“软和”( ruǎnhuo)
和 hé
〈动〉
(1) 调和;调治;调适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become reconciled]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end in a draw]。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trade]。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converge]。如:和合
和 hé
〈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sum]。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peace]。如:讲和;求和;议和
和 hé
〈介〉
(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和 hé
〈连〉
(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hú;huó;huò;huo
汉语大字典
[①][hé][《廣韻》户戈切,平戈,匣。]亦作“咊1”。亦作“惒1”。亦作“鉌1”。亦作“龢1”。
(1)和顺;平和。
(2)和谐,协调。
(3)适中;恰到好处。
(4)指身体健康舒适。
(5)和睦;融洽。
(6)谓使和睦;使融洽。
(7)喜悦。
(8)温和,气候温暖。
(9)调和;调治;调适。
(10)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11)谓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12)犹合。汇合;结合。
(13)交易。
(14)连带。
(15)介词。犹连。表示强调某一词或词组。
(16)介词。犹给,替。
(17)介词。犹向。
(18)介词。犹同。表示比较。
(19)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犹与。
(20)象声词。参见“和和”。
(21)车铃。
(22)古代军队营垒之门。
(23)古乐器。古军乐器錞于。
(24)古乐器。小笙。
(25)棺题,棺材两头的突出部分。
(26)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演奏。
(27)古代吴声、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称“和”,犹今之引子。
(28)古代法律用语。谓双方自愿。
(29)数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勾股术中有勾股和之称。
(30)古代巧匠名。
(31)春秋秦国良医名。晋平公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知疾不可治。赵孟称为良医,厚其礼而返之。见《左传·昭公元年》。后为良医通名。参见“和扁”、“和緩”。
(32)日本民族名。亦用为日本国的别称。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
(33)和南。参见“和佛”、“和南”。
(34)通“宣”。宣布。
(35)姓。後汉有和海。见《後汉书·党锢传》。[②][hè][《廣韻》胡卧切,去過,匣。]亦作“惒2”。亦作“龢2”。
(1)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
(2)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亦有与自己诗词应和者,如唐王初有《自和〈书秋〉》。
(3)附和;响应。
(4)答应;允许。[③][huó]亦作“惒3”。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④][huò]亦作“惒4”。
(1)掺合;混杂。
(2)蒙哄;欺骗。
(3)犹会。与“一”连用,表示短暂的时间。
(4)量词。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犹次、道。[⑤][hú]亦作“惒5”。谓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人的牌达到规定要求,取得胜利。
康熙字典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说文解字
相譍也。从口禾聲。
相譍也。从口禾聲。戶戈切
(和)相應也。从口。禾聲。古唱和字不讀去聲。戶戈切。十七部。
英语翻译
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和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hé
①<形>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五声,以通八风。”【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无寡,安无倾。”
②<动>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
③<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畅。”
④<形>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
⑤<介>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根煮。”
⑥<介>与;跟。《陈州粜米》:“~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⑦<连>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月。”
hè
①<动>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之。”
②<动>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
huò
<动>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
带"和"字的组词
一倡一和 、一倡百和 、一和 、一和和 、一唱一和 、一唱众和 、一唱百和 、一团和气 、一迎一和 、丈二和尚 、三和 、三和土 、三杯和万事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 、上下不和 、上下和合 、上下咸和 、上和 、上和下睦 、不和 、不随和 、不饱和烃 、两和 、两头和番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 、中和 、中和乐 、中和乐舞 、中和反应 、中和殿 、中和节 、中和韶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丰和 、义和 、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义和拳 、乌兰布和沙漠 、乐和 、乐和和 、乖和 、乖气致戾,和气致祥 、九和 、乞和 、乡和
带"和"字的成语
一倡一和 、一倡百和 、一唱一和 、一唱众和 、一唱百和 、一团和气 、一迎一和 、丈二和尚 、三杯和万事 、上和下睦 、两头和番 、乖气致戾,和气致祥 、你唱我和 、倡而不和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内峻外和 、凤协鸾和 、剪须和药 、割地求和 、君唱臣和 、和光同尘 、和和气气 、和和睦睦 、和如琴瑟 、和容悦色 、和平共处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和璧隋珠 、和盘托出 、和睦相处 、和而不同 、和而不唱 、和蔼可亲 、和蔼近人 、和衣而卧 、和衣而睡 、和衷共济 、和隋之珍 、和颜悦色 、和颜说色 、和风丽日 、和风细雨 、响和景从 、地利人和 、埙篪相和 、天时地利人和 、对着和尚骂贼秃 、屈膝求和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彼倡此和 、彼唱此和 、心和气平 、心平气和 、情投意和 、惠风和畅 、打落牙齿和血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