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豆瓣剧情介绍和影视评价
奥本海默剧情介绍
《奥本海默》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的罗伯特·奥本海默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影片讲述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以及由科学家和军事官员组成的小组负责调查铀作为武器的潜力。最终,美国加入了同盟国的战争行动,其中之一就是由奥本海默领导的Y计划。
影片主要是奥本海默的个人传记,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奥本海默将原子弹带给世界,就像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人类一样,伟大但终生承受内心的煎熬。
彩色画面的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和黑白画面的刘易斯·斯特劳斯的客观视角,不断切换双线叙事。整部影片从头到尾像拼积木,一步步构建故事线,一步步走入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让人从伦理道德角度反思历史事件,也再一次从中深度探讨人性。
《奥本海默》影评
《奥本海默》有着真实的历史情节故事,它似乎不那么“商业”,甚至有些观影门槛。《奥本海默》没有应接不暇的大场面、没有爽快的打斗场景、更不会有为了反转而设计反转。更多的是相应历史人物的出现、交集和对话来推进故事,台词文本量巨大95%+,非常考验观影专注度,可能一个不留神就接不上看不懂了。
这也导致如果观众对相关时代及人物背景没有一定了解,会出现难以迅速消化这些短时间内,接连出现的多位科学家人物而被人名绕晕的情况,建议观影前对相关时代人物背景先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观看过程中太过烧脑。
罗伯特·奥本海默是美国人。
罗伯特·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生前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
罗伯特·奥本海默于1925年从哈佛大学提前毕业,同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1926年转到德国学习;1927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到美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4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42年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1943年主持创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并担任主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执教。
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个人经历
奥本海默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并在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了经济学、化学和物理学等课程。1926年,奥本海默在量子力学领域中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这也是他获得博士学位的基础。在此之后,他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系的助理教授,并于1939年晋升为教授。
在1942年曼哈顿计划开始之前,奥本海默研究了金属缺陷、强子相互作用和量子场论等物理学问题。在1943年,他移居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并成为曼哈顿计划的科学主任。
奥本海默指导了一个主要由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他们致力于设计和建造一枚能够爆炸的原子弹。1945年7月16日,曼哈顿计划完成了测试,一枚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沙漠中爆炸。这个事件被称为“特列贝卡试验”(Trinity Test),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核爆炸。
奥本海默是真实存在的。
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生前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
J.罗伯特·奥本海默,全称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1967年2月18日卒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管理人员,在原子弹研发期间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并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
对他不忠的指控导致了一场政府听证会,导致他失去了安全许可,并失去了美国政府最高层顾问的职位。这个案例成为科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它涉及到与科学家在政府中的作用有关的政治和道德问题。
奥本海默的结局
1963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向奥本海默颁发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恩里科·费米奖。1966年,奥本海默从高级研究所退休。2014年,在奥本海默职业生涯结束60年后,美国能源部公布了完整的、解密的听证会记录。
虽然许多细节已经为人所知,但新发布的材料支持了奥本海默的忠诚主张,并强化了这样一种看法,即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被专业嫉妒和麦卡锡主义的官僚主义鸡尾酒所贬低。2022年,能源部正式撤销了对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撤销。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Jennifer Granholm)声称,“有缺陷的程序”的“偏见和不公平”导致他被核机构驱逐。
奥本海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其提出的黑洞理论未被证实。
奥本海默在1946年、1951年和1967年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但未获奖。奥本海默在科学研究领域获得的唯一奖项是1963年的“恩里科·费米奖”。获奖理由是其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贡献与关键年份中在原子弹制造方面的贡献。
尽管这个奖有为奥本海默进行一定程度平反的政治姿态在内,但以其科学成就与其对原子弹制造的贡献,获奖实至名归。196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尔瓦雷斯认为,如果奥本海默能够活到黑洞被观测证实,其有可能因为其在中子星与黑洞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其显然没有等到这一天。其嗜烟如命,因此得了喉癌,在不成功的放射性治疗与化学治疗之后,于1967年2月18日病逝,享年62岁(未到63岁生日)。
奥本海默人物生平介绍:
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25年罗伯特·奥本海默从哈佛大学提前毕业,同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1926年转到德国学习;1927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到美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194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2年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1943年主持创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并担任主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执教;1947年至1966年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54年被吊销安全特许权;1967年2月18日因喉癌去世,享年62岁。
《奥本海默》以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为主角,通过他的生活和决策,揭示了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的心理历程。
《奥本海默》的情节重心并不是奥本海默领衔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而是展现原子弹爆炸之后,给奥本海默带来的道德焦虑和政治迫害。因此,“制造原子弹”在影片中成为希区柯克意义上的麦格芬,大部分故事由它引发,但影片没有对它作过度渲染,更没有细细铺陈。
这使影片绝非一部让人激动的励志片,而更像一部政治电影,它需要观众对于美国那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于围绕在奥本海默身边的人物如数家珍,才能顺利地进入剧情。
影片虽没有从人物的成长经历中,揭示奥本海默的性格成因,但它以大量生活化的细节,辅以旁人一针见血的追问,细腻地披露了奥本海默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虽然后人会为这些心理动机披上光鲜的外衣,影片却不动声色地指出,自负、自我认知的偏差、隐秘的妒忌心,可能才是奥本海默彼时彼地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当然,这无损于奥本海默的人格魅力,反而会因不完美而更为迷人。
幕后制作
电影《信条》杀青之后,演员罗伯特·帕丁森送给导演诺兰一本由凯·伯德和马丁·舍温共同撰写的《奥本海默传》。书中描写了奥本海默大量的私密往事,以及他对原子弹的复杂态度,这些都唤起了诺兰在青少年时期的记忆。
彼时正值世界核裁军运动,诺兰最早获知核战争的巨大威胁,便是在那个时候。他顺着《奥本海默传》中细密的内心纹理,发现这位复杂的科学家,和自己电影里的那些男主角惊人相似。这让诺兰下定决心,改编这部人物传记。
诺兰使用第一人称写作方式编写剧本,源于在读过本片原著后,他不希望马上跳入编剧的角色,而是想尝试用第一视角去尝试尝试在角色们的世界中去生活。对于每一位都贡献出精彩表演的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诺兰坦言其实没有特别的指导技巧,他和演员在现场进行大量的讨论、演员们也做足充分的准备。
- 上一篇:消失的她豆瓣_影片评价
- 下一篇:吴燕妮个人资料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