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IPP评价模式,名词解释定义是?
CIPP模式,即“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由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 L. )于1967 年提出。
该模式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主要针对目标本身进行诊断性评价,旨在深入了解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与适应性。
通过考察相关环境因素,如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学校资源等,评估目标是否符合现实情况,是否反映了特定情境下的教育需求,从而为后续的教育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方向指引。
例如在制定某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时,需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基础等背景因素。
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在背景评价基础之上,着重对方案所涉及的多种资源投入进行综合性评价。
包括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收集、分析和评估,考量资源的数量、质量、分配合理性以及获取途径等方面。
例如在规划一个新的科研项目时,要评估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实验设备的先进程度、资金预算的充足性等。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聚焦于方案实施过程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详细考察方案在执行过程中的步骤、策略、组织管理以及实施的进度等方面,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差或潜在风险,以便适时调整和优化方案,确保其顺利推进。
比如在推行一项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时,观察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按照计划实施、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环节的衔接是否顺畅等。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重点关注方案实施后所达成的最终成果。
对成果的评价不仅局限于可量化的结果,如成绩提升、产量增加等,还包括对难以量化的成果进行评估,如态度转变、能力发展、社会效益等。
例如评价一个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既要考察举办活动的数量和参与人数,也要评估居民对社区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等方面。
CIPP模式强调评价不应仅仅是事后的总结,更应贯穿于教育或项目活动的全过程,为决策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支持,以促进方案的改进和优化,实现预期目标。
- 上一篇:什么是尺压试验,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胚状体(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