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衙北司之争,名词解释定义是?
南衙北司之争是唐朝后期朝廷中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南衙”指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构,因宰相官署位于宫城以南,故称为南衙,它代表着官僚势力; “北司”指宫廷中的宦官机构,因宦官机构在宫城北部,所以叫北司,代表宦官势力。
唐朝中期以后,宦官权势逐渐膨胀,掌握了禁军军权等重要权力,甚至能够废立皇帝,严重威胁到官僚集团的权力和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
官僚集团为维护自身地位和朝廷纲纪,多次试图打击宦官势力,双方展开了长期激烈的权力争夺。
例如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王叔文等改革派官员试图限制宦官权力,结果遭到宦官集团反扑而失败;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 ,李训等人谋诛宦官,事败,反遭宦官大肆屠杀朝官,造成朝廷中枢机构严重受损。
南衙北司之争贯穿唐朝后期,极大地消耗了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力量,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和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