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参考
《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特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
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学会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反映的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体会作者对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痛心疾首。
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领悟作者借道士塔事件所传达的深刻历史思考。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族历史的反思,把握文章的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运用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精美壁画和彩塑的图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随后引出:“然而,这些瑰宝曾经遭受过巨大的劫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余秋雨的《道士塔》,一同探寻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余秋雨,强调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文化散文是他的创作特色之一。接着说明《道士塔》创作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反思日益加深,余秋雨通过对敦煌文物外流这一历史事件的描写,引发人们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文章围绕道士塔写了哪几件事。之后请几位同学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先是介绍道士塔的位置和王道士其人;接着讲述王道士对洞窟的破坏;然后描述外国探险家低价骗取敦煌文物的过程;最后作者抒发对这段历史的感慨。
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
(四)研读文本,深入分析(20分钟)
分析王道士这一人物形象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王道士的语句,思考作者笔下的王道士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从王道士的行为、语言、神态等描写入手,分析得出王道士是一个愚昧无知、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人。例如,他随意改造洞窟,将文物当作普通物品交易,全然不知这些文物的巨大价值。
探讨外国探险家骗取文物的过程及原因
请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概括外国探险家骗取文物的手段和经过。
组织全班讨论:为什么这些外国探险家能够轻易地从王道士手中骗走大量珍贵文物?引导学生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的文化意识淡薄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理解这不仅仅是王道士个人的问题,更是时代的悲剧。
品味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如“我好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悲愤、无奈、痛心等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和思考,理解作者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不仅仅是对文物被盗的痛心,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忧虑,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五)小组讨论,拓展延伸(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话题:“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每个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某些地方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道士塔》不仅讲述了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更引发了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历史反思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七)布置作业(1分钟)
熟读课文,选择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一段话,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敦煌文化或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 上一篇:个人的政治思想总结(范文3篇)
- 下一篇:兰兰过桥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