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3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书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每一篇都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摘抄与感悟。
摘抄段落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感悟
这段文字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了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童年的趣味生活。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将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写得生动鲜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轻捷的叫天子……这些丰富多彩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儿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生命的奇妙与美好。这段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童趣的百草园,也勾起了我对自己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让我体会到童年的纯真与快乐是如此珍贵。
摘抄段落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感悟
这是对寿镜吾先生读书时神态的描写,寥寥几笔,便将先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微笑”、“仰起头”、“摇着”、“拗过去”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先生读书时投入、陶醉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对知识充满热爱、对学问一丝不苟的老学者形象。从这个细节中,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寿镜吾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也让我明白了,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能传授知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学问的态度更能深深地影响学生。
摘抄段落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感悟
此句同样出自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虽然先生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体现了先生并非严厉刻板之人,他更多的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来教导学生。“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出先生对课堂秩序的维护,又透露出他对学生的宽容与期望。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依靠严厉的惩罚,而是在适当的引导和宽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觉地去追求知识。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二)
阅读《朝花夕拾》,仿佛跟随鲁迅先生穿越时空,回到了他的过去,见证了那些或温馨、或苦涩、或充满思考的瞬间。下面是我在书中的一些摘抄及所思所想。
摘抄段落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感悟
这段关于冬天百草园捕鸟的描写,充满了童真童趣。即使冬天的百草园看似“无味”,但一场雪就能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鲁迅先生详细地描述了捕鸟的过程,从准备工作到捕鸟的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写得十分清楚,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在雪地里专注捕鸟的少年。这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也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简单与纯粹。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大自然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乐场,一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却能成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摘抄段落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感悟
这是《五猖会》中父亲要求“我”背书的情节。“我”满心欢喜地准备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要求先背熟书才能去。“忐忑”“担着心”“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等词句,生动地表现出“我”当时的紧张、无奈和失落。父亲的做法看似严厉,实则反映了当时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在孩子最渴望快乐、最需要释放天性的时候,却被强制灌输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破坏了孩子的兴致,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这让我反思现代教育,我们应该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让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本质。
摘抄段落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感悟
再次读到这段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越发觉得意味深长。先生手中的戒尺和罚跪规则,是传统教育中威严的象征,但“不常用”表明先生并非滥用权威之人。他更多地是通过“瞪几眼”和一声“读书!”来维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专注学习。这体现了先生教育方式的人性化,他在一定的规矩之下,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需要规矩来约束行为,但更需要以尊重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三)
《朝花夕拾》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活画卷,鲁迅先生用质朴的文字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和人物,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品味人生百态,收获诸多感悟。以下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摘抄内容及思考。
摘抄段落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感悟
这简短的语句生动地勾勒出寿镜吾先生读书时的模样。一个“微笑”,展现出先生沉浸在文章中的愉悦;“仰起头”“摇着”“拗过去”一连串的动作,将先生读书时的投入和陶醉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这个细节中,我看到了先生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问的痴迷,他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身体力行地向学生传递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这种对学问的虔诚态度,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也让我明白,一位优秀的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和对知识的热情,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抄段落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感悟
这段文字进一步丰富了寿镜吾先生的形象。戒尺和罚跪规则是传统教育中常见的严厉手段,但先生“不常用”,只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这一对比体现了先生教育方式的独特之处。他并非一味地严厉,而是在必要的纪律维护下,更倾向于以温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让我联想到现代教育理念中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以鼓励为主的教育方法,寿镜吾先生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展现出了这种难能可贵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摘抄段落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感悟
这是《五猖会》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原本满心期待去看五猖会,却因父亲要求背书而兴致全无。即使后来去看了会,那些原本应令人兴奋的风景、点心和热闹场面,在“我”眼中都失去了光彩。“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深刻地表现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深。这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心理的伤害,它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和纯真,将枯燥的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这让我思考现代教育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做到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让教育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 上一篇:双创工作总结20篇(范文3篇)
- 下一篇: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