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幸福是什么》的教学设计(范文3篇)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会写“幸、福”等14个字,会认“彼、锹”等7个字,能正确读写“幸福、彼此”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三个青年对幸福的认识。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幸福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大自然美景的视频,里面有人们开心生活的场景,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觉得幸福吗?那在你们心中,幸福是什么呢?”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出课题《幸福是什么》。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词,带读正音,讲解生字的字形和字义。比如,“幸”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土”,下面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福”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礻”,右边是“畐”,结合生活中“福气”的说法理解。
利用开火车、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词,巩固读音。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20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概括出:三个牧童清理喷泉后,遇见智慧的女儿,她让孩子们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明白了幸福的含义。
研读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部分。
分小组朗读描写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经历的段落,思考:他们各自认为幸福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总结:第一个青年觉得给病人治病,让他们恢复健康就是幸福;第二个青年认为勤勤恳恳工作,对别人有用就是幸福;第三个青年感到耕地种出麦子,养活很多人就是幸福。
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女儿为什么说“你们领悟得很对”?
组织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因为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做出了有益的事情,所以领悟到了幸福的真谛。
深入探究,体会含义(10分钟)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通过劳动获得了幸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如清洁工、教师、医生等。
引导学生思考:“那我们自己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角色扮演,巩固提升(5分钟)
选择几个小组,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注意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和神态。
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再次强调幸福的含义。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
布置作业(2分钟)
抄写本课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写一篇小短文,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悟幸福的真正内涵,培养积极向上的幸福观,懂得为他人服务能获得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三个青年对幸福的不同认识,体会幸福的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3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体验过幸福的时刻?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吗?”邀请几位学生分享,然后引出课题《幸福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PPT展示生字词,指名认读,纠正读音。如“砌(qì)成”“铁锹(qiāo)”等。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围绕幸福写了哪几件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总结:三个牧童疏通喷泉后,智慧的女儿让他们去寻找幸福的答案,十年后他们回来交流各自对幸福的理解。
精读品味,理解幸福(20分钟)
研读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经历。
让学生默读课文中描写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部分,分别找出他们认为幸福是什么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谈谈自己对每个青年幸福观的理解。
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个青年:“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理解:通过自己的医术让病人康复,为他人带来健康就是幸福。
第二个青年:“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让学生体会:认真工作,对他人有帮助,自己就能收获幸福。
第三个青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看到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我也就感到幸福了。”帮助学生明白: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为他人提供生活所需就是幸福。
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女儿为什么说他们领悟得很对?组织学生讨论,明确: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带来了好处,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领悟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联系生活,深化感悟(10分钟)
提问:“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幸福?”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如警察维护社会治安、农民种植粮食、志愿者帮助他人等,感受不同职业的人通过劳动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学习、家庭、社会等方面思考。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幸福是一种付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帮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用心去感受幸福。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交流。
课堂作业(5分钟)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描写幸福的语句。
仿照课文中三个青年讲述幸福的方式,用一段话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会认、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个青年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体会幸福的真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三个青年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幸福的含义。
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幸福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3分钟)
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生活视频,视频中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幸福吗?那你们心中幸福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课题《幸福是什么》。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带领学生认读,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例如,利用图片展示“麦”的样子,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动作演示“彼此”的含义。
开展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游戏,将生字词写在苹果形状的卡片上,让学生上台摘下苹果并读出上面的字词,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20分钟)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人物?围绕幸福发生了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梳理故事脉络:三个牧童清理喷泉后遇到智慧的女儿,她让孩子们去寻找幸福的答案,十年后三个青年回来交流各自对幸福的理解。
研读三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
分角色朗读三个青年讲述自己寻找幸福经历的段落,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他们分别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了幸福?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每个青年幸福观的特点。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引导总结:第一个青年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中体会到幸福;第二个青年在勤恳工作、对别人有用中找到了幸福;第三个青年从耕地种出麦子养活很多人中收获了幸福。
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女儿说“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与三个青年的经历有什么关系?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明白:三个青年正是通过各自的劳动,为他人做出了贡献,才真正理解了幸福的含义。
联系实际,畅谈幸福(10分钟)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人通过劳动获得了幸福?”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如快递员、厨师、教师等职业,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他人带来幸福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们作为小学生,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鼓励学生从学习、家庭、同学关系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明白:努力学习、帮助父母做家务、关心同学等都是获得幸福的方式。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鼓励和点评。
朗读表演,巩固提升(5分钟)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请几组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评价表演是否符合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幸福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和感受幸福。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以“幸福”为主题,画一幅画或者写一首小诗,下节课展示分享。
- 上一篇:教师年度师德表现情况总结范文(范文3篇)
- 下一篇:学校消毒制度(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