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有哪些呢?如何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如果出血量少,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也会有黑便的现象;若出血量比较多,病人可能会有头晕、心慌、黑蒙,甚至出现晕倒等情况。
本文目录
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有哪些呢?
消化道出血该怎么办?
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如何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有哪些呢?
1、消化性溃疡出血:
是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年轻人好发,常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内镜、X线检查可确定溃疡部位、大小,结合活检可鉴别良恶性。
2、急性胃黏膜病变:
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起病急骤,常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多有诱因。急诊内镜检查可明确。
3、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剧烈呕吐、腹内压骤增。贲门、食管远端黏膜、黏膜下层纵向撕裂出血。急诊内镜可发现。
4、Dieulafoy病变:
Dieulafoy病变少见但不罕见,病灶小、出血量大、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5、消化道恶性肿瘤:
溃疡型胃癌、胃淋巴瘤等。
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骤然起病,以大量呕血伴黑便为突出症状,出血量大,色鲜红且反复发作。
消化道出血该怎么办?
1、进行相应检查
在发现消化道出血的时候,首先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因为患者自己无法有效判断消化道出血的具体原因以及发展程度进行检查,才能够明确出血的位置以及疾病类型。通常针对消化道出血是根据病变部位来选择检查方式的,就比如上消化道出血,需要使用胃镜检查,而下消化道出血,是使用肠镜或者是医学影像检查。这些检查方式都可以在发现病变部位的时候立即进行处理,如果出血量较大的,则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
2、抗感染治疗
在发现消化道出血的时候,比较常见的就是感染性疾病引发的问题,因此在明确疾病诊断之后,要第一时间使用抗感染治疗,因为感染比较严重,会长期损伤到消化道的组织,并且加重患者的症状,即便是在短时间内进行止血治疗,也会因为感染加重导致再次出血。因此发现相应的感染性问题是首先要进行止血,并且加强抗感染的治疗。
3、辨别出血程度
在发现消化道出血时,还要首先便出血程度,因为正常的黑便患者无法通过肉眼来辨别,在患者已经能够发现消化道出血问题的时候说明出血量已经偏大,但是具体的程度还不能判断。这种时候要通过医生进行体征检查,或者是医学影像检查,来辨别出血程度,这样可以有效的判断止血治疗的方式。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针对消化道大出血的一种治疗方式,如果患者是局部穿孔或者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一般是无法通过内镜或者药物来进行治疗的。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的情况,就要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直接剖腹探查,并且针对病变部位进行修复治疗。
5、调整饮食
如果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并不严重,在进行保守治疗的期间就要首先调整饮食,要避免刺激性的饮食,刺激性的食物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并且引发患者再次出血的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要注意营养补充,因为消化道受到影响之后,会有一部分患者出现比较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补充营养才能够让患者更快的恢复。
6、按时服药
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要保证按时服药,主要就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以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防止胃部再次出血,除此之外也能够减少食物和其他因素对消化道带来的刺激。
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1、出现呕血与黑粪: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在呕吐物和粪便中是难以察觉的,只有进行常规检查才可以发觉。但是,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就会发现呕吐物呈现紫色或者鲜红色。严重患者会出现因失血而休克,而在粪便中也会发现红色或者黑色。
2、出现循环性衰竭现象:长期大量的出血,会导致心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身体容易出冷汗。心情烦躁难安,面色苍白无血色,皮肤冰冷以及昏厥等现象,甚至会危机生命。
3、发热症状: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会出现低热的症状,在三天左右的时间会恢复正常。由于出现引起周围的循环性衰竭,所以导致了发热,但是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
如何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1、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的治疗原发病,比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炎、胃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这样才能减少出血的机会。
2、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要注意定时有节,切忌暴饮暴食,要戒烟、戒酒,不要饮用浓茶和咖啡,要避免过度劳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紧张,保持情绪稳定。
3、慢性病的患者,如果身体虚弱,常服用维生素c以及补气血的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4、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应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时,应该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5、要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早期病变,及时治疗,在出现头昏等贫血症状时,应该及早到医院就诊。明确引起贫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