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C. H. Judd)提出来的一种迁移理论。
该理论强调,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仅仅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实验依据 贾德在1908年做了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
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将他们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
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继续打靶。
结果显示,学过原理的A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B组。
这表明,A组学生在后续任务中能将之前学到的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不同深度的情境中,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主要观点 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两种学习活动之中。
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学习者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理论意义 概括化理论揭示了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开始涉及高级的认知领域的迁移问题,为学习迁移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促使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概括化的知识,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应对不同情境下的学习和问题解决。
- 上一篇:什么是肉质茎,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印戒征,名词解释定义是?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