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史书有哪些?
编年体史书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的史书体裁。
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 古代经典编年体史书 《春秋》 年代及作者: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共242年间的鲁国历史大事 。
意义:《春秋》虽然文字简洁,但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具有开创意义,它确立了编年记事的体例,而且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简略叙述和用词的选择,体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即“春秋笔法”,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 年代及作者:全名为《左氏春秋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它详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 454 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
意义:《左传》不仅补充和丰富了《春秋》的内容,而且在文学价值上也颇高,它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和人物形象,语言精炼且富有表现力,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典籍。
《资治通鉴》 年代及作者: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完成。
全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 16朝 1362 年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
意义:这部巨著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政治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它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在编年体史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编年体史书 《续资治通鉴》 年代及作者:清代毕沅主持编纂。
该书上接《资治通鉴》,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 1368 年 ),共记载了宋、辽、金、元四朝 419 年的历史。
意义:弥补了《资治通鉴》之后几个朝代编年体通史的空白,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在编年体史书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