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泰始律》,名词解释定义是?
《泰始律》是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 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的一部重要法典,又称《晋律》。
这部法典在汉律、魏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它由贾充、杜预等十四人主持修订 ,共二十篇,六千二百余条。
《泰始律》在内容和体例上都有重大创新。
在体例方面,将《魏律》中的“刑名”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置于律首,进一步加强了法典总则的地位和作用,使法典的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合理。
在内容上,《泰始律》体现了“礼律并重”的特点,首次将“准五服以制罪”制度纳入法典,将儒家礼教中的丧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刑罚的轻重,这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家族伦理秩序的维护,是礼法融合的重要标志 。
《泰始律》对后世封建法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法典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范例。
- 上一篇:初生纹孔场(名词解释)
- 下一篇:《银板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