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图六体,名词解释定义是?
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系统制图理论,由西晋时期的裴秀提出,对后世地图绘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提出者及背景:裴秀(224年-271年),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地图学家。
他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
当时社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无论是军事行动、行政管理还是经济交流,都需要准确的地图作为参考,这一理论应运而生。
具体内容 分率:即比例尺,用以反映地图图形与实地范围的比例关系,明确地图缩小的程度,使人们能通过地图量算距离和面积,了解实际地理范围大小。
例如,在一幅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米。
准望:指方位,确定地图上各地点的方向。
通过明确方位,能保证地图上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准确,使人们在使用地图时可正确判断不同地点间的空间关系,如甲地在乙地的东南方向等。
道里:表示道路里程,测量并标注两地之间道路的实际距离。
这对于规划路线、估算行程时间以及了解地区间交通联系至关重要,比如从A城到B城的道路长度为200公里。
高下:考虑地势起伏对距离的影响。
由于地面存在高低不平的情况,实际道路距离会因地势变化而与水平直线距离不同,制图时需根据地势高低进行修正,以准确反映实际通行距离。
方邪:即倾斜角度,针对道路的斜曲状况进行调整。
有些道路并非笔直,存在弯曲和倾斜,该要素用于校正因道路弯曲而产生的距离偏差,确保地图上距离的准确性。
迂直:意思是将实地迂回曲折的道路,按其水平直线距离测绘到地图上。
这是对“道里”要素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了对实际道路距离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使地图更精确地反映地理实际情况。
制图六体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从经验积累走向理论总结,奠定了中国传统地图学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的地图绘制大多遵循这一理论框架,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下一篇:下列哪些污染物属于第一类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