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厘金制度,名词解释定义是?
厘金制度是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以下为详细解释: 起源与创立:厘金制度始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 年)。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军费开支浩大,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帮办江北军务大臣雷以諴在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等镇创设厘金制度,对过往货物征收商税 。
征收方式:厘金一般分为两种征收形式。
一是活厘,又称行厘,是对通过关卡的货物征收,属于过境税性质,通常在货物运输途中的要道设卡征收;二是板厘,也称坐厘,是对店铺、坐商征收,属于交易税或营业税性质,按店铺的营业额或资本额计征。
税率最初一般为值百抽一,即 1%,故而得名“厘金”,但后来各地税率差异较大,且不断提高。
征收范围:征收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商品货物,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农产品、手工业品等各类物资。
无论是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还是小商小贩的集市贸易,都在厘金征收之列。
影响:厘金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为清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对维持清朝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关卡林立,重复征税,大大增加了商人的经营成本,使得物价上涨,抑制了消费和生产,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直到 1931 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厘金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