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再社会化,名词解释定义是?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下为你详细阐释: 定义:再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生活环境或自身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旨在使个体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情境,实现人格与社会行为的重塑。
发生情境与原因 进入全新社会环境:当个体从一个熟悉的社会环境转移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环境时,原有的社会化成果可能不再适用,需要进行再社会化。
例如移民到其他国家,不同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法律和社会规范,移民必须学习并适应这些新内容,以融入当地社会。
像中国公民移民到美国,就需要了解美国的社交礼仪、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改变部分原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生活轨迹重大转变:个人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或转折,导致原有的生活模式和自我认知被打破,从而开启再社会化进程。
比如刑满释放人员,在监狱期间的生活与外界社会存在很大差异,出狱后面临重新适应社会的问题。
他们需要摒弃在监狱环境中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学习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方式,重新建立与他人的正常关系,找到合适的工作,融入正常社会生活。
职业角色剧烈变动:某些职业转换跨度较大,要求从业者迅速调整自身素质和行为模式。
例如从军人转业到企业工作,军人在军队中有严格的纪律、特定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模式,进入企业后,需要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工作节奏和职场文化,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和沟通技巧等,完成从军人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
主要方式 主动学习与自我调整:个体积极主动地接触和了解新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比如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会主动阅读职场相关书籍,向同事请教经验,模仿优秀同事的工作方式,努力让自己适应职场生活。
系统培训与教育:通过参加专门的培训课程、学习项目或接受教育机构的指导,系统地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掌握新的行为规范。
例如企业为新员工组织入职培训,涵盖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下岗工人开展的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以便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
环境影响与同化: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周围人群的行为、观念和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逐渐接受并内化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如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搬到城市居住,在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往中,受到城市快节奏生活、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融入城市生活。
- 上一篇:什么是初级群体,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灵宪》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