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伊瑟尔关于“潜在本文”的认识。
你想问的可能是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提出的 “潜在文本”(也译为“隐含的读者”“隐在读者” )相关理论。
以下为你简述: 概念内涵 伊瑟尔认为“潜在文本”不是实际存在的读者,而是文本结构中预先设定的一种可能的阅读取向和接受维度。
它是文本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意无意地为读者预留的意义空白和未定性,召唤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和具体化,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体现。
构成要素 意义空白:指文本中未明确表述出来的部分,这些空白并非文本的缺陷,反而是激发读者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一些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某些行为动机没有详细说明,读者在阅读时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从而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
未定性:文本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情节走向、人物性格发展等方面的模糊性。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知、经验和审美能力,对这些未定性进行确定,赋予文本独特的意义。
以一部开放式结局的电影为例,不同观众对于结局的解读和想象就是对文本未定性的具体化。
作用 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潜在文本”理论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中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观念,突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它表明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意义,而是能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丰富和拓展。
促进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各不相同,他们在面对“潜在文本”时所做出的填补和具体化也会千差万别。
这就使得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群体中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保持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开放性 。
- 上一篇:老牛破车什么意思?老牛破车怎么读?
- 下一篇:什么是改造国民性,名词解释定义是?